第一章 中学化学课程开发的历史回顾第一节 我国的化学课程开发

我国化学课程的设置,开始于 1865 年(同治四年)。当时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堂,讲授有关制造方面的科学知识,化学为当时讲授科目之一。1867 年(同治六年),京师同文馆增设算学馆,教授算学、天文、化学、格致(指物理)等课程,这是我国最早开设的化学课程。以后兴办的新式学堂也都设有化学课程。当时设置化学课程的目的,仅在于传授有关军械制造的知识,因此教学内容极为有限,其水平与现在初中化学相当或略低,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和认识。

1903 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对于学制和化学课程的设置做了明确的规定,这标志着化学课程在我国新教育制度中正式确定了自己的地位。

1922 年,民国政府颁布实行中小学“六三三”新学制,在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开设化学课。这一改革奠定了我国现代学制的基础,对化学课程的设置和要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9 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新的中小学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化学在第

三学年讲授,每两周讲授 5 小时,实验 1 小时。高中化学在第二学年讲授,

每周 6 小时(其中讲授和实验各 3 小时)。而且在课程标准中对教材内容也做了明确的规定,从而使教师和学生都有章可循。1932 年又颁布了中学会考办法,把化学定为各大学招收新生的考试科目之一,其考试范围以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这些措施对于提高和统一我国中学化学课程和教学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化学教育的发展,对化学教学的目的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化学课程标准也得以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化学课程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愈来愈重要了。从表 1-1 可以看到 30—40 年代我国中学化学课程的设置情况

①。

① 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五十年》编委会编:中国化学五十年,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328—331 页。

表 1-1 30 — 40 年代我国中学化学课程设置情况

初中 高中

周课时时间

三3

6

7/6

1929 年

1933 年

4/3

1936 年

6

12

1940 年

6

甲 10*

乙 8

1948 年

8**

10

*高二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偏重数理化,乙组偏重国文和外语。

**初中物理和化学合并为“理化”,每周总计 16 课时。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适应社会制度的变化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中央教育部于 1950 年 7 月颁布了《化学精简纲要(草案)》,以调整教学内容。

随后又于 1952 年 12 月颁布了《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此后又陆续

在 1956 年颁布了《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和在 1963 年颁布了《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对化学课程的设置和要求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修正。1950—1963 年我国中学化学课程的设置情况见表 1-2①。

1966—1976 年十年动乱,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被取消,教材被废弃,化学课程设置处于混乱状态。

表 1-2 1950 — 1963 年我国中学化学课程设置情况

初中

高中 化学课

占总课时

时总数

数百分比

1950 年

4

3

3 400

5.6 %

1952 年

2

2

2

2

4 432

6.3 %

1953 年

2/3

2

2

3 336

5 %

1958 年

3

2

2

3 334

5.9 %

1963 年

3

2

3

4 406

6.2 %

1978 年 1 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①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669—739 页。

规定从初三到高二设置化学课,每周课时数分别为 3,3,4,总课时数为 300, 占全部中学课程总课时数的 7.2%。同年,又颁发了新制订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开始扭转十年动乱期间的混乱局面。

1981 年 4 月,根据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需要,教育部又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规定了化学课程的设置如下表 1-3①:

1-3 1981 年我国中学化学课程设置情况

年级

周课时时间

初中

高中

化学课时总数

占总课时数百分比

五年制中学

3

3

4

304

6.2 %

六年

单课性选修

3

3

3

3

372

6.9 %

重点中

科性选

理科

3

3

4

4

432

7.8 %

文科

3

3

3

288

5.2 %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建国以来中学化学教学计划几经变化,但化学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表现为我国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年限较长,课时也较多。化学课程 50 年代初从初二年级开始设置,以后改为从初三年级开始设置,一直到高中三年级,贯穿整个高中阶段,它的总课时也始终在 300 课时以上,最高达 432 课时(1981 年)。化学课程占中学课程总时数的比例也在逐年增长,最多的占 7.8%(1981 年),最少的也占 5%(1953 年)。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初中并不单独设置化学课程(开设综合理科), 中学化学教学的总时数一般也不超过 300 课时。可见化学课程已成为我国中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我国中学化学教材的开发,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建国以前。这个时期主要是翻译和使用外国化学教材。我国第一本化学教科书于 1872 年出版,是徐寿翻译英国韦尔斯著的《化学鉴原》(无机化学)。稍后,蒲陆山著的《化学鉴原补篇》(有机化学)译本也于 1875 年出版。据不完全统计,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翻译出版的化

学教材大约有 30 多种。除了翻译国外教材外,我国学者还自编了一批化学教材。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这一时期的化学教材基本上都是描

①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704—705、717、739 页。

述化学。其特点是理论水平比较低,理论内容比较少;内容庞杂,教材分量重,初高中重复甚多;重视工业生产,编入大量有关生活实际的材料,注意结合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

第二个时期是 1949—1957 年。这个时期主要是编译苏联中学化学教材。建国初期,中学一般暂用旧化学课本。1952 年秋,在全国推广使用前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编译的苏联十年制学校化学课本(通称“东北本”)。“东北本”初中化学以原子-分子论为理论基础,位置比较靠后。高中化学以元素周期系为系统,注重周期律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1953 年秋季,全国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 1952 年新大纲编译的第二套苏联课本。在这套课本里,初中把原子-分子论的位置提前,高中更加严格地以周期系为体系,甚至把有机化学也纳入碳族中,并用曲管代替常用仪器做实验。1956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又根据新修订的大纲草案编译了第三套苏联化学课本,这套课本强调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但化工生产讲得过多、过细。

上述以苏联中学化学课本为蓝本编译的三套课本在全国的使用,对统一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的标准以及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三套课本的内容基本上仍属于描述化学,它们有以下特点: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基础理论对整个教材的指导作用;突出重点元素化合物,只讲主族,不讲副族; 注意联系工业生产实际;加强了化学实验与教材内容的紧密联系。

第三个时期是 1960—1966 年。这个时期主要是总结经验,编写我国自己的化学教材。1958 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全国停止使用统一教材。这段时期某些地方和学校编写的一些化学教材有的以生产为纲,削弱了基础知识,有的内容过于艰深,分量太重,难教难学,推行不久即停止了使用。1960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统一编写课本。这次编写事先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初步参考了古今中外编写中学化学课本的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建国以来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编写中学化学课本的经验,批判了过去照抄外国课本的做法。1963 年 5 月,教育部发布了《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1963 年下半年开始供应新十二年制初、高中化学课本(共 4 册)。这一套大纲和课本在加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反映化学科学新成就,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教材编排体系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进,比较符合我国的教学实际,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认为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份化学教学大纲和一套化学教材。

第四个时期是 1977 年以来化学课程教材开发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化学课程教材的建设反映了当代化学科学研究的趋势,即从主要是宏观的向微观过渡,从主要是描述性的向推理性过渡,从主要是定性的向定量过渡。1978 年,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 1963 年编写大纲和课本的经验,初步吸收了国外中学化学课程编写的一些经验, 制订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编写了相应

的十年制学校化学课本(试用本)。这份大纲和这套课本提高了化学教学的理论水平和起点,加强了以物质结构为主线的编排体系,增加了一定数量的定量实验,同时采用对理论知识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并重的处理方法,保持了相当分量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使用中受到教师的欢迎,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课本的适应面较窄,教材分量较重,理论难度较大,造成学生负担较重。为此,1980 年 5 月对《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作了修改,降低了某些理论知识的难度,把某些知识改为选学。1983 年又制定了高中化学科两种要求(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的教学纲要(草案),以减轻学生负担。1985 年又颁布了《调整初中化学教学要求的意见》。这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材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1986 年国家教委制订了《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1989 年颁发了《九

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初审稿)》,此后又分别于 1990

年和 1992 年对这两个大纲进行了修订,颁发了《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修订本》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现正着手制订与义务教育大纲相衔接的新高中化学教学大纲。这些新的教学大纲使化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更为明确,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中学化学教材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在我国中学化学教材的建设中,还经历过两段不正常时期,一是 1958

年,二是 1966—1976 年的十年动乱。在这两段时期,原来的中学化学课本都受到了批判,全部停止使用,各地一般都自编教材,搞所谓“典型生产引路”,严重削弱了化学基础知识,教材体系十分混乱。1958 年的不正常状况很快得到扭转,以后的十年动乱却造成了化学教材的大倒退,教学质量异常低下。

综上所述,我国中学化学教材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误,这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对这些经验教训认真加以总结思考,对将来课程教材的编制大有裨益。

首先,必须重视课程编制理论的研究,提高课程编制的科学水平。课程编制有其客观的科学规律,即任何课程的编制都要受到社会需要、科技发展、教师水平、学生特点以及学校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958 年和1966 年化学教材编制出现的两次失误,实质上是当时完全违背客观规律办事的社会意识在课程编制领域的反映。1978 年编制的化学课程教材适应当时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但又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水平及特点,使教材的适用面较窄,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较重。因此,只有加强课程编制理论的研究,探讨各种因素对课程编制的影响,用科学理论指导课程教材的编制,才能在课程编制中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化学课程教材编制理论和模式,通过调查研究——制订方案——编制课程计划和课本——进行教学实验——培训教师——评价实验结果⋯⋯这样的科研之路,使课程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在稳定中求发展,避免朝令夕

改,轻易否定的错误做法。

其次,课程编制要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中学化学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知识,其中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化学用语属于理论知识,其余部分内容基本上属于实际知识。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教材中理论知识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编排问题;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编排问题,以及理论知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要加强理论知识在教材中的指导作用,但不能因此而削弱元素化合物知识。1978 年的课本坚持理论知识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并重,采用基础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的方法,实践证明是合理的,教学效果较好。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认识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在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与教材内容统筹编排,增强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启发性和探索性,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计算技能。要研究理论知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意义,防止重视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包括哪一些,联系到什么程度,是中学化学教材中极为敏感的问题。1978 年的课本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着重讲授基本原理,而不涉及生产细节,受到了教师的欢迎。但是它只侧重于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忽视了对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当前,根据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何更新和发展联系实际的内容就显得更为重要。

第三,在课程编制中要正确地学习国外化学教材的经验。50 年代针对旧中国化学教育落后的现实和当时的国际环境,学习苏联的经验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照搬照抄,苏联教材中只重视知识传授,不重视能力培养等消极因素也给我国化学教育留下深刻的不良影响。70 年代末学习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教育经验,不考虑当时我国的国情,大跨步地提高教材的理论水平,给教师和学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学习国外教材经验,必须结合我国国情与我国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决不能迷信盲从,全盘照搬。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广开思路,博采各国之长,不能偏学一国。不但要研究学习外国教材的内容、体系、分量、实验、习题等,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该教材产生的教育环境。要全面了解各个国家的教育政策、法令,了解他们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材的适用范围以及经验教训,决不可以偏概全。要在立足本国的基础上,研究世界化学教育的发展和趋势,兼收并蓄, 编制出具有我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化学课程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