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富国强兵”与建立新式军队、警察制度
富国强兵是明治政府实行一系列改革及建设的最终目的。但是,为了富国强兵,首先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国防力量,而为了增强这个力量,就必须取消旧的军制,建立新的军制。早在 1870 年从欧洲考察军事回来时,山县有朋就提出改革军制的建议,并且指出改革军制的目的就是“内以镇压草贼, 外足以伸张对峙之势力”。可见,富国强兵政策之提出,不但是针对开国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具有奋发图强抗敌自卫的积极意义,而且也有对内加强镇压人民及对外侵略扩张的目的。这可以说是富国强兵政策的消极面,而且这个消极面越来越大。
在正式采纳山县有朋的建议之前,新政府曾做了一些军队建设改编的工作。1871 年 2 月发布建立近卫军的法令,从参加推翻幕府的军事行动的原萨摩、长州、土佐三藩的军队中选拔出大约一万人,建立专门保护天皇的近卫部队,称曰“亲兵”。与此同时,又将原属各藩的军队调整改编为新政府的军队。但是,这些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为了富国强兵,必须仿效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军事制度,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常备军。因此,明治政府决定采纳山县有朋的建议,在 1872 年 11 月颁发了征兵诏书。1873 年又颁布征
兵令,正式着手建立新式常备军。
实行征兵制,意味着在军事上取消旧的封建武士军队而建立资产阶级军队,剥夺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而从民众中征兵。但是,为了减少来自武士方面的反抗,又起用“士族”担任新式军队中的骨干军官。
随着新式军队的扩充,从 1875 年起逐步解散由诸藩军队改编的旧式军
队。到 1890 年左右,新式军队中的陆军已拥有 7 个师团现役 5.3 万人,预备
役 25.6 万人。海军拥有 25 艘军舰和 10 艘鱼雷艇,总计 5 万余吨。
明治政府也注意警察制度的改革,还逐渐地建立和发展了近代警察制度。1873 年大警视川路利良赴欧考察回国,提出“以警治国”的建议。1874 年在全国建立了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国事警察”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由中央的内务省全面指挥全国各地的警察。这个警察制度,既参照外国经验,又继承了日本封建时代的传统。警察头子川路利良就是萨摩藩的封建武士出身,而且明治初期的警察也完全是由封建武士出身的“士族”充当。
日本的新式军队及新的警察制度,都是封建残余和资产阶级的混合体。新式军队称为“皇军”,即天皇的军队,向他们灌输效忠天皇服从天皇的思想。1878 年发布的“军人训诫”第一条就要求军人把天皇当作超人的“神” 来崇拜。所谓“武士道”精神成为一切军人的行为准则。“武士道”本来是日本封建武士的道德规范,它强调“忠君”、绝对服从、勇敢及不怕死的精神,军人在必要时必须勇于拔刀“切腹”,“切腹”被看作是武士“忠勇”、“义烈”的表现。
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①说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它通过国内战争,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度,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使得政权从封建领主阶级转移到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手中,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说它是不彻底的革命,是因为这次革命不仅没有给人民带来民主,而且也没有给一般资产阶级以充分的民主;它不仅未能彻底解放农民,而且以沉重的地税去阻碍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在消灭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时,不是把土地无代价地分配给劳动的农民,而是把新地主对于佃农的剥削保存下来;在消灭封建等级时,不是实现真正的资产阶级平等,而是保留了“华族”、“士族”、“平民”的差别;在推翻幕府的统治时,不是把天皇制同时予以废除,而是把天皇抬到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并加以“神化”,建立了天皇专制制度;它未能为自由资本主义和自由资产阶级的发展充分提供条件,而是凭借国家的权力,发展了带封建性的、垄断性的国家资本和特权财阀资本, 这种特权资本不仅剥削劳动人民,而且也压抑了中小资本。一句话,这次革命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因而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就形成为军事封建法西斯帝国主义国家。
那末为什么日本这次资产阶级革命如此不彻底?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革命的战斗力量虽然主要是人民群众,但是人民群众并没有用革命行动推动革命前进,没有影响革命进程及革命结局。第二,领导革命的不是资产阶级,而是赞成资产阶级改革的下级武士。这一点是由日本的特殊的历史条
① 关于明治维新的性质问题,在史学界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它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有的认为它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有的人说它不是革命,而是改良,是“从纯粹的封建国家体制向封建主义的最后政治形态专制王权的转变”,并且认为后来的自由民权运动才是日本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此外还有“民族运动”、“革命与改革”等等说法,不一而足。
件所决定的。革命前夕,日本资本主义关系远远没有成熟,资产阶级刚刚诞生,数量不多,经济实力十分薄弱,因而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外国资本主义突然入侵,并且造成了日本的民族危机。这就使得国内一个能量最大的集团——下级武士于仓卒之间担任了革命领导者的角色, 起来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下级武士之所以能够成为革命的领导者,是因为它具备下面几个条件:一、他们大多数资产阶级化了,所以最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及国家的命运。二、日本武士从来就是一个垄断文化的阶层,在下级武士中间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儒学者、国学者、兰学者和洋学者,他们中间大多数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三、下级武士多半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才干,在他们中间产生了出色的政治家、理财家、军事家及外交家。也有的成为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工业家。
但是,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化了的武士终究与封建制度有藕断丝连的联系,而且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受儒学、国学的思想熏陶,有浓厚的封建意识—
—忠君思想。这就使得这次资产阶级革命不可避免地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 从而造成了革命的不彻底性。
不过,总的说来,这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就是巨大的,它把落后的封建的日本推进到资本主义先进国家的地位,使日本避免了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命运。
在这次革命中,下级武士所发挥出来的那种炽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奋发图强、刻苦学习先进国家的那种进取的精神,为了救国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这些精神是明治维新所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遗产。
明治维新在中国引起了各种不同的反应。清政府中的顽固派全盘否定了明治维新,谴责维新是“篡国”。洋务派肯定明治维新学习西方技艺的一面, 否定其政治改革的一面。而黄遵宪、郑观应、王韬、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则站在维新派的立场上,对于明治维新推崇备至。
明治维新推动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积极从事变法活动,也是由于受到日本明治维新的鼓舞。黄遵宪写了《日本国志》,对于明治维新的原因、动力及意义都作了论述,并且分析、评论了维新时期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他特别赞赏日本政府大力提倡“殖物产,兴商务”的政策。康有为写了《日本变政考》,按时间顺序介绍了维新时期的日本大事,着重分析了明治政府各项改革的利弊。黄遵宪和康有为写这两本书的目的,便是希望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在中国进行资产阶级性的改革。比如,康有为在把《日本变政考》进呈光绪皇帝时, 还建议中国应该“以强敌为师资”(当时甲午战争结束后不久),实行变法, 以便使中国“由弱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