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革命的经过
目睹幕府勾结法国的情况,倒幕派不禁为祖国命运担忧。1867 年 5 月, 木户孝允在一封信里写道:“天下形势至此,如果大权不迅速归于朝廷,则将来之天下,必将堕入幕府与法国手中⋯⋯”中冈慎太郎提醒人们:在英法未强盛之前,都曾有过内战。因此,倒幕派决定发动政变。参与政变策划的还有萨摩、土佐、安艺、越前、尾张五藩主和岩仓具视、三条实美等公卿。
1867 年 10 月 14 日,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倒幕首领从新
即位的天皇睦仁(当时不满 15 岁)手中弄到一份给萨摩、长州二藩的“讨幕密敕”,“密敕”命令二藩举兵征讨幕府。于是,萨、长两藩的大军便浩浩荡荡开进京都。1867 年 12 月 9 日,萨、长两藩的倒幕派在军队的帮助下发动政变,用天皇的名义发布“王政复古”诏书,宣布废除幕府将军制,将政权归还给天皇,并且发表了“一洗旧弊”、“广开言路”、“登用人才”、“百事一新”的改革纲领。与此同时成立了新的中央政府,在天皇下面设立由“总裁”、“议定”和“参与”组成的三职政府,“总裁”由有栖川宫担任,“议定”由公卿和五个藩主担任,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人被任命为“参与”。
三职政府实际上是倒幕派、藩主和公卿的松弛的联合,而且在这个联合中,反对改革的藩主和公卿的势力很大。三职政府在公卿、藩主的把持下, 对德川幕府将军抱容忍的态度,默许他继续拥有土地和兵权。因此,所谓“王政复古”成为有名无实的了。在这个情况下,倒幕派为了真正推翻幕府,必须继续斗争下去。
1867 年 12 月 9 日在三职会议上,大久保利通不顾藩主、公卿的反对, 提议下令强制德川庆喜“辞官纳地”。所谓“辞官”就是献出他的“兵马之权”(伊藤博文语),“纳地”就是献出他的领地和人民。这个建议一提出, 在三职政府内外立即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德川庆喜拒不接受“辞官纳地” 的命令,表示要为此而决一死战。三职政府内的公卿、藩主则附合了德川, 反对大久保利通。到 1868 年 1 月 2 日,大久保利通在三职会议上严正宣布: 假如德川庆喜继续拒绝“辞官纳地”的命令,将依靠萨、长的兵力,断然举兵讨伐。与此同时,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命令在京都的萨、长、土、艺军队作好临战准备。
1868 年 1 月 2 日夜,德川庆喜以“除君侧之奸”为名,亲率幕府大军从大阪出发,准备进入京都,颠覆新政权。幕府兵分两路,分别在伏见、鸟羽
(二地均在京都西南方)与西乡隆盛指挥的以萨、长两藩的军队为主的新政府军遭遇,发生激战。当时幕府军的兵力 1.5 万,新政府军只有 5000,但是新政府军士气昂扬,锐不可当,竟以少数击溃了幕府军的多数。庆喜仅以身免,只身逃回江户。
鸟羽、伏见大捷后,天皇政府宣布庆喜为叛逆,发出“庆喜追剿令”, 并且号召持观望态度的诸藩派兵参加讨伐庆喜的战争。结果,多数藩主表示效忠天皇政府,并且积极参战。1868 年 3 月中旬,新政府军在西乡隆盛的率领下,进抵江户城下。这时幕府内部有人主张依靠法国的援助抵抗到底。但是当时幕府军几乎瓦解,江户人民对幕府已经深恶痛绝,关东一带人民起义频频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庆喜知道大局已无法挽回,因此便在 1868 年 4 月献城投降。新政府允许庆喜退居故乡水户藩,为水户藩主。但是,幕府的残余势力在外地继续顽抗,只有到 1869 年 6 月 27 日,新政府军才攻克反革
命的最后据点北海道。于是统治日本 265 年的德川幕府终于结束。革命胜利了。这次国内战争的主要战役是在 1868 年(戊辰年)进行的,所以它被称为“戊辰战争”。
1868 年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除了要归功于以西南诸藩的武士为核心的志士们的努力外,也不应忽视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在倒幕运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奇兵队”及其他倒幕军队,虽然有许多新兴地主富农参加,但是其中也涌进大量自耕农。而且,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和市民起义,有力地动摇、削弱了幕府的封建统治力量。在倒幕的几次战争中,人民群众从各方面支援了倒幕军队。
有利的国际环境对于 1868 年革命的成功,在客观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那时英法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国方面,特别是英国忙于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因而腾不出手来干涉日本的革命。法国在 1862~1867 年的墨西哥冒险中遭到惨败,接着又在欧洲大陆上遇到像俾斯麦这样的劲敌,以致无力用兵于东方,更无力出兵镇压日本革命运动。美国正埋头于内战,也顾不得插手日本问题。
最后,也应该提到亚洲人民反抗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民族解放斗争所起的伟大作用。1851 年开始的中国太平天国运动,1857 年印度人民反英民族大起义以及中印两国人民对侵略者的坚决抵抗,都给英法侵略者以深刻的教训,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使他们认识到亚洲人民是不可侮的,所以就不敢明目张胆地干涉日本革命运动,以免冒引起日本人民反抗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