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印度近代文学。罗易和泰戈尔

从 18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印度经历了一次社会大变动。一方面印度逐渐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另一方面,旧的封建自然经济日趋解体,资本主义关系缓慢发展起来,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分化和组合。这个社会大变动必然要反映到思想意识领域中来,反映到文学中来。孟加拉在整个印度最早沦为英国殖民地,在社会变革方面也走在前列,因此新的思想、新的文化首先在这里萌生、发展,近代印度两位最杰出的文学家——拉姆·摩罕·罗易和罗宾罗纳特·泰戈尔就诞生在这里。

罗易是集新旧学识于一身的人物,是从旧的封建文学向资产阶级新文学转变的代表。1772 年罗易出生于孟加拉一个婆罗门家庭。他通晓梵文、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对印度的哲学和宗教有很深的造诣。后来,他又学习英文、拉丁文和希伯来文,受到欧洲科学和文化的影响。他曾游历印度各地,亲眼目睹英国殖民统治给印度人民带来的苦难。他说:“我对英国在印度建立的政权极感厌恶。”在 1815 年以前,他组织了“雅利安人协会”,主张改革印度教,普及新式教育,反对种姓的不平等、寡妇殉葬、一夫多妻制等封建习俗。1817 年他创办了“印度学院”,1821 年创办了第一份孟加拉文刊物《明月报》,1822 年用波斯文出版《镜报》。1828 年组织了印度第一个政治团体“梵社”,宣布该社的宗旨除信仰梵天外,主要是要讨论社会问题。他主张减租,保护出版自由。

罗易被称为孟加拉散文的鼻祖。在他之前,印度文学以诗歌为主,其题材则是宗教和神话。罗易要用活的语言来反映尖锐的社会问题,表现活生生的人,因此仅仅用诗歌的形式是不够的。他的作品的主题和体裁都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寡妇自焚殉葬)拥护者和反对者的交谈》《老师和学生的谈话》《答四问》等。泰戈尔在评论罗易的创作时指出:“在他以前我们的文学只限于诗歌。但拉姆·摩罕·罗易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诗歌是不够用的。

他不仅必须有感情的语言、美的语言、内心精神世界的语言,而且还必须有辩论的语言、阐述事物的语言和全体人民的语言。”

1857~1859 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对人民的觉醒,对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起义时期的一些诗歌喊出了赶走殖民者的最强音。

从遥远的英国你们把黑夜, 阴雨绵绵的黑夜带给我们! 滚吧,背信弃义的外国人, 滚吧,滚回去吧,欧洲人!

印度民族起义之后,文学的主题焕然一新,抨击殖民主义和封建势力的

作品,写实的长篇小说不断涌现。邦基姆钱德拉·乔托帕戴在《肝胆照人》

(1874 年)中,表现了孟加拉人民在米尔·卡西姆领导下反抗英国殖民者的英勇斗争。在小说的结尾,作者虚构了一个教师向侵略者屈服的情节,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的弱点。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欢乐的寺院》(1882 年)也是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小说中的一首歌曲:《祖国呀,我的母亲,你好!》在 1905~1908 年革命高潮中,成为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泰戈尔(1861~1941 年)是全世界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出身于孟加拉地主家庭,祖父是罗易的密友,父亲是一位哲学家,深受罗易启蒙思想的影响, 热心于宗教和社会改革。1878 年泰戈尔赴英留学,1880 年回国。1884 年下乡管理祖传的田产,到处漫游,同农民有过一些接触。1901 年他在圣蒂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1921 年成为有名的国际大学。

泰戈尔 14 岁开始写诗,1881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黄昏之歌》,文名大震。他一生创作了 2000 首诗歌,出版了 50 部诗集,写了长篇和中篇小说

12 部,短篇小说 100 余篇,剧本 20 余种,画了将近 2000 幅画,还写了许多政论和哲学论文。

泰戈尔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即 19 世纪 70 年代到 1905~1908 年反英运动高潮;从反英运动高潮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从战后到逝世。

第一个时期是他创作最旺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诗可以他的《故事集》为代表。他从佛教和印度教的传说中,从古代故事宝库中选取题材,赋予新的寓意。诗的格调明朗,技巧高超,歌颂民族英雄,宣扬爱国主义,提倡民族大团结。《最后的一课》中有这样的诗句:

但是,祖国呵,它现在风雨飘摇, 软弱无力,它任人宰割,破碎支离。

他的作品深切同情劳动人民。在《无上的布施》中宣称穷人高于国王,

穷人比富人要好。短篇小说《猜中的谜语》谴责了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20 世纪初,泰戈尔参加了反英民族解放运动。他用笔为武器,同殖民主义搏斗。他赞成提倡国货,保卫民族工业,但他反对使用暴力。随着群众运动的深入发展,他逐渐与群众格格不入,愤而退出运动去过隐居生活。

他第二阶段的创作,是同他的退隐生活一致的。他退出政治运动受到了人们的批评。他精神苦闷,对现实感到失望。这个时期,他创作的诗多数是歌颂爱情,歌颂儿童的。有时候内容模糊,令人难以猜度,只给人以朦朦胧胧的美。1912 年出版的《吉檀加利》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1911 年创作的《人民的心灵》现已成为印度共和国的国歌。长篇小说《家庭与世界》描写了 1905~1908 年印度反英运动的事件和人物,坚持了

自己的政治主张,即反对殖民主义,但认为印度的政治和经济复兴应该在持久的道德基础上进行,反对以暴力作为斗争手段。他说:“为了祖国而使用暴力手段,意味着对祖国使用暴力”。

但是,这位作家的思想没有停止不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积极投身于印度的民族解放斗争,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