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巴西奴隶制的废除和共和国的建立

(一)“王国时期”

从 1822 年巴西宣布独立,彼得罗称帝到 1889 年帝制被推翻,在巴西历史上称为“王国时期”。1824 年巴西颁布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宪法虽然规定成立资产阶级议会,但实际上皇帝拥有绝对权力。他可以解散议会, 可以限制选举权只归天主教徒所享有。他拥有广泛的任命权,可以对各种政权机关裁处协调。

1825 年乌拉圭爆发了反对巴西占领的起义,同年 10 月阿根廷制宪议会决定把乌拉圭并入阿根廷,12 月 10 日巴西向阿根廷宣战。巴西陆军连吃败仗,1827 年 2 月大败于伊图察因戈。同年 5 月,双方举行和谈,1828 年 8 月签订和约,由巴西和阿根廷保证乌拉圭的独立。

同乌拉圭和阿根廷的战争,死亡近 8000 人,军费开支达 1.2 亿克鲁赛罗, 促使巴西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起来。

在巴伊亚省,黑奴起义接连不断。1826 年爆发了黑人妇女扎费丽娜领导的起义。1828 年爆发了三次黑人起义,最大的一次起义,有 1500 人参加, 600 余人在战斗中伤亡。1830 年圣萨尔瓦多市(巴伊亚)的黑人成功的夺取了军火库,同帝国军警进行了一场血战。同阿根廷作战期间,农民展开了争夺土地的斗争,城市市民展开了反对苛捐杂税、低关税制和征兵的斗争。资产阶级共和派要求废除帝制,实行改革。种植园主对彼得罗一世的专制统治, 对一小撮葡萄牙贵族左右国家大事也日益不满。

各个社会阶层反对彼得罗一世专制统治的斗争,汇集成 1831 年的起义。

4 月 5 日,彼得罗一世任命一个反动内阁的消息,在首都里约热内卢和外省引起了骚动。首都群众捣毁店铺和葡萄牙官吏的住宅。6 日,首都群众集合到圣安娜广场,士兵加入了起义行列。7 日,彼得罗一世被迫宣布退位,由其年仅六岁的儿子彼得罗阿尔坎塔拉继位,称彼得罗二世。由于彼得罗二世年幼,组成三人摄政委员会,执掌政权直到 1840 年彼得罗二世亲政。这次事变标志国家政权由葡萄牙贵族手中转到了巴西种植园主手里。

“王国时期”的巴西,与拉丁美洲各国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君主专制政体的保留,而有别于共和政体下的考迪罗主义;二是奴隶制的长期存在,成为巴西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奴隶种植园主是君主政治的社会支柱,而君主政体则维护奴隶种植园主的利益。

种植园奴隶制是巴西经济制度的基础,奴隶仍是基本的劳动力。19 世纪20 年代,奴隶几乎占总人口的一半,而且每年运进 4 万非洲黑人。1831 年摄政委员会颁布了禁止向巴西贩运奴隶的法令,但未认真执行,“走私”进来的奴隶照旧源源不断。奴隶主要使用于种植园,种植甘蔗、棉花、烟草和咖啡,也使用于开矿和做仆役。

巴西已被开发的土地几乎都被奴隶种植园所占有。每个种植园主都像封建王侯一样,豢养一支由奴隶和雇佣兵组成的武装力量。他们也把一部分土地交给承租人耕种。承租人本身是小奴隶种植园主,他们通常拥有六个至十个奴隶,向大种植园主交纳一半的收成。19 世纪 20 年代,巴西还出现了一

种对大种植园主处于半封建依附地位的隶农。他们耕种种植园主一小块土地,但缴纳一定的收获物,并定期无偿地为种植园劳动。

巴西的大种植园通过商业资产阶级的中介,与世界市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他们所需的劳动力由欧美商人从非洲贩运而来,他们向世界市场提供糖、棉花、咖啡、烟草和橡胶。1828 年,帝国政府批准对所有国家的进口商品一律征收 15%的进口税。这个有利于种植园主和外国资本家的决定,打击了刚刚兴起的本国资本主义工业。为数不多的工业企业,经不起英国商品的竞争而宣告破产。1827 年,拥有十台纺织机的圣路易斯德伊图市纺织厂倒闭,伊帕内马市制铁厂和其他工业企业也濒临破产。

19 世纪 50 年代,巴西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咖啡的生产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缓慢发展后开始起飞,其产量和出口量不断增长。40 年代,巴西咖啡占世界总产量的 40%,1889 年增为 57%。咖啡主要种植在巴西东南部的里约热内卢省和圣保罗省。由于咖啡生产的发展,巴西的经济重心由种植甘蔗和棉花的东北地区转移到了东南地区。

在咖啡生产开始大发展时,奴隶种植园制开始出现了深刻的危机。首先是奴隶劳动力来源的短缺。残酷的种植园奴隶制使奴隶大批死亡,而从非洲进口的奴隶人数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在巴西种植园中出现了“合同制”。1847 年圣保罗的一个种植园主同几百名德、葡侨民签订合同,规定由种植园主支付旅费和入境初期的生活费用,提供住房,侨民从日后耕种土地的收获中予以偿还,还清债务之后,侨民收成的一半归种植园主,一半归己。从此, 合同制在巴西发展起来,欧洲侨民大批迁居巴西。1851~1870 年间有 22 万人移居巴西。他们大部分来自德国、葡萄牙和意大利。奴隶输入的减少和侨民的增加,使巴西自由民与奴隶的数量对比发生了逆转。1850 年巴西全国总人口为 720 万,奴隶人口为 240 万,占 31%。60 年代下半期,全国总人口1030 万,奴隶人口为 180 万,约占 17%。

在咖啡生产的推动下,巴西工业开始繁荣。在 50 年代建立了 62 家新的工业企业、8 个矿山、20 家轮船公司、3 家城市交通运输公司和 3 家煤气公司。70 年代又建立了 125 家新的工业企业。到 1889 年巴西共有 636 家工业企业,雇用 54,000 余名工人。1852 年开始建筑从里约热内卢到圣保罗和米拉斯吉拉斯省的铁路线,70 年代末,铁路通车里程已达 745 公里,1889 年增加到 9583 公里。50—60 年代巴西出现了第一批银行、保险公司。生产的发展促使出口贸易增加。从 1840 年到 1890 年,巴西的贸易额增长了十倍多。随着资本主义在工农业中的发展,两种劳动制度——资本主义雇佣劳动

制和种植园奴隶劳动制的冲突日益尖锐,要求废除奴隶制和推翻君主制的运动日益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