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蒂博尼哥罗领导的人民大起义

蒂博尼哥罗(1785~1855 年)是日惹素丹的庶子,自幼跟随祖母居住在德卡尔列佐(日惹附近)领地。蒂博尼哥罗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文化受到西方外来势力的蹂躏和摧残怀有极大的愤慨,对荷兰殖民者日益剥夺印尼贵族的权力,深感不满。他向往麻诺八歇王朝的鼎盛时期,企图恢复贵族的权力和地位,重建一个独立强盛的伊斯兰教封建王国。起义前,蒂博尼哥罗实际上已成为封建贵族抗荷集团的领袖人物,他的领地成了反荷人士的聚集地。蒂博尼哥罗的反荷活动,直接威胁了荷兰殖民者在这一地区的统治。于

是,殖民者想尽各种办法,企图消灭这支抗荷力量。他们一面剥夺蒂博尼哥罗继承王位的权利,一面劝诱他迁居日惹素丹的宫廷,以便于监视。蒂博尼哥罗识破了敌人的阴谋,拒绝迁往日惹。荷兰殖民者诡计失败,决定以武力镇压。1825 年 7 月,殖民者借口修筑公路,派重兵包围蒂博尼哥罗住宅,企图逮捕他。蒂博尼哥罗立即组织他周围的人员进行抵抗,并冲出敌军重围。这一事件成了爪哇人民大起义的导火线。

1825 年 7 月 20 日,蒂博尼哥罗率领部属在离日惹约十一公里的斯拉朗

发动了武装起义。他发表告人民书,号召人民进行圣战,消灭荷兰殖民者。数日内有近六万农民响应起义,日惹王族有七十多人参加起义。梭罗王国的著名阿訇奇阿依·摩佐也来到斯拉朗,成了蒂博尼哥罗的主要顾问。许多华侨参加作战,或供应武器弹药。起义军所到之处严惩了殖民官吏,烧毁殖民者的住宅、仓库、关卡和种植园。

起义军占领了日惹附近地区,并包围了马吉冷和荷军大本营日惹。当时, 荷兰殖民军正忙于镇压苏门答腊、加里曼丹、苏拉威西的抗荷起义,留守爪哇岛的荷军不多,并散驻在各地。因此,当爪哇的起义军包围日惹时,被围困在日惹城堡内的荷兰殖民者丧魂落魄,向总督范·德尔·卡勃仑哀鸣:“我们没有足够的兵力,我们无力坚守下去。⋯⋯我们将在城堡中饿死,我们的前途多么悲惨啊,救救我们吧!”

在这种形势下,荷兰殖民者积极部署兵力,力求解日惹之围。7 月 30 日, 副总督兼荷军总司令德·科克亲自来到梭罗督战,并且控制梭罗王国,防止梭罗的王族参加起义军;还从三宝垄派出军队南下支援日惹,但这支增援部队被慕尔约·圣迪科率领的起义军完全消灭了;随后,殖民者又组织兵力进攻起义军的大本营斯拉朗,蒂博尼哥罗回避大规模的战斗,下令部队撤退, 殖民军扑了一个空。

起义军的节节胜利,大大鼓舞了爪哇广大地区的人民群众,抗荷斗争不仅波及日惹王国,而且蔓延到其他地区。北到北加浪岸、三宝垄、南望、淡目,西到万由马士,东到茉莉芬,起义几乎席卷了爪哇岛的中部和东部。

在起义军取得一系列胜利的基础上,1825 年 10 月,蒂博尼哥罗建立伊斯兰教王国,自立为素丹。从 1827 年开始,蒂博尼哥罗着手整顿军队,把起义军分成若干固定的队伍,作为联络和推动各地斗争的骨干力量。

荷兰殖民者为了镇压起义军,从巴达维亚、泗水和苏拉威西等地调来大量正规军;在三宝垄组织荷兰侨民的“志愿人员队伍”;还强迫梭罗素丹、马都拉素丹提供兵员组成雇佣军。之后,殖民军在范·兴上将的统领下,集中兵力围攻北加浪岸和三宝垄地区的起义军。接着殖民军总司令德·科克带了一支配有大炮的几千殖民军,向斯拉朗进攻,妄图一举抓住蒂博尼哥罗, 摧毁起义政权。但起义军早已转移,斯拉朗已是一座空城。以后,德·科克又几次寻找起义军主力作战,都一再扑空。起义军采取游击战术,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使荷兰殖民军疲于奔命,伤亡惨重。

1828 年底,范·德尔·卡勃仑总督由于战争失利,被迫下台,遗缺由德·科克代理(后由迪·贝斯任总督)。德·科克一面采用碉堡战术,在起义军控制地区,每隔 20 公里至 30 公里筑一碉堡,并组织 14 个流动部队与各碉堡据点互相配合,企图围歼起义军;一面在起义队伍领导上层进行诱降分裂活动, 拉拢一些封建主,允许他们在归附后可以占据“叛变者”的土地。殖民者的诱降分裂活动,在某些封建主身上产生了效果:1828 年 11 月,蒂博尼哥罗的主要助手奇阿依·摩佐叛变投敌;1829 年 10 月起义军的将领申托特和其他一些人也相继投敌。但是,蒂博尼哥罗在艰苦环境中,依靠农民群众支持坚持战斗,表现出不屈不挠的英勇气概。他既不屈服于荷兰的军事压力,又断然拒绝殖民者的多次诱降,甚至当殖民军俘获其长子,以杀害逼降时,也不为所动。

1830 年 3 月 8 日,蒂博尼哥罗被骗,前往马吉冷同德·科克进行停战谈判。在谈判中,蒂博尼哥罗坚持要在爪哇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教王国。荷兰殖

民者背弃诺言,逮捕了蒂博尼哥罗及其随从,解往巴达维亚,后被流放到万鸦老,1834 年又迁往望加锡。

蒂博尼哥罗领导的反荷起义在广大农民支持下,以农村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坚持了五个年头,歼灭了 15,000 多名殖民军,使荷兰殖民当局消耗战费 2000 万盾,惩办了许多殖民官吏,烧毁了无数咖啡种植园,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这次人民起义在印度尼西亚人民反殖民主义斗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揭开了 19 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斗争高潮的序幕。

荷兰殖民当局残酷镇压了爪哇人民大起义之后,为了弥补它在战争中所消耗的大量军费和克服国内所遇到的财政困难,变本加厉地对印度尼西亚进行剥削。

1830 年至 1870 年,荷兰殖民者在印尼推行一种“强迫种植制度”,规定农民必须以八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欧洲市场所需要的物产:甘蔗、蓝靛、咖啡、烟草等。全部收成,按规定的价格交售给政府。种植上述农产品的土地, 免交地税。不适于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方,农民交纳人头税,或每年以五分之一的工作时间为殖民地政府服徭役。荷兰殖民者为了有效推行强迫种植制度,还规定监督农民种植的封建主和官吏可分享总收成的一部分,授予大片土地和种种特权。

在这种制度下,农民所受的剥削大大加重。封建主为从中多捞油水,强迫农民种植土产的土地,不是八分之一而是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甚至是全部;殖民政府规定的收购价格很低,往往不足以偿付劳动费用;被征发服徭役的农民,远离家乡,劳动时间长达 100 天、200 天。由于农民种粮土地减少,如遇天灾歉收,大批死亡。如东爪哇的淡目,原有居民 33.6 万人,经过

1848 年饥荒,减至 12 万;克罗博安原有居民 89,500 人,经过 1849 年饥荒,

仅存 9000 人。农民忍无可忍,时常集众反抗。

这个制度给荷兰殖民者带来了神话般的利润。印度尼西亚的输出额由1830 年的 1270 万盾增长到 1840 年的 7400 万盾,即增长了近五倍。在实行

这个制度的 40 年间,荷兰殖民者总共搜刮了 8 亿盾。这些资金流入宗主国, 加速了资本的积累,推动了荷兰本国工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荷兰殖民者在印度尼西亚的侵略范围也迅速扩大。在 18 世纪末叶以前,荷兰对印度尼西亚的殖民统治,以爪哇及马都拉岛为中心,对其他外部诸岛不够重视,当时荷兰人把许多未征服的岛屿叫做“外部领地”。他们对“外部领地”不以夺取土地为目的,只在这些地方设置公司的经理处和堡垒,以控制封建主和加强对人民的掠夺。但是从 1840 年英国势力侵入北婆罗洲,加之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印度尼西亚和欧洲的市场航距缩短,欧洲资本家涌入印度尼西亚,刺激荷兰殖民者加紧侵占外岛。1846 年至 1849 年间,荷兰向巴厘岛发动三次侵略战争,终于迫使当地王公承认荷兰统治,随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西加里曼丹。这里的华侨和印度尼西亚人民并肩作战, 抗击荷兰的侵略。华侨的自卫组织兰芳公司在印尼人民的支援下一直坚持到1886 年。1860 年,荷兰殖民者吞并了南加里曼丹的马辰王国。在苏门答腊岛

上,荷兰殖民者逐渐兼并许多独立的小邦。到 70 年代,印度尼西亚只有亚齐还保持着政治上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