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埃及和苏丹

(一)阿拉比领导的埃及抗英战争

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资本主义列强对埃及的侵略日益加紧。

1863 年伊斯梅尔继位为埃及总督,1867 年被奥斯曼素丹封为赫迪夫①。他继续奉行大举外债的政策。1868 年外债为一千一百多万英镑,1873 年增加到三千二百多万英镑。所借之外债只有 10%用于建设事业,90%用于宫廷的投机倒把和奢侈生活。例如,修建富丽堂皇的开罗阿比丁宫、亚历山大海滨行宫、开罗皇家戏院等等。外债的利息高达 7%至 9%。每年国库收入的大部分都被用来偿付外债利息,造成财政状况日益恶化。1874 年,伊斯梅尔不得不把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股票(4 亿法郎)以 1 亿法郎的代价卖给了英国。杯水车薪,无济于事。1876 年埃及公私外债总计达 9100 万英镑,已无力偿还。4 月,伊斯梅尔正式宣布埃及财政破产。英法两个主要债权国,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在巴黎达成协议,规定由英、法、奥、意和埃及代表组成“混合管理委员会”,用业历山大的海关和铁路的全部收入作为付息的担保;由英法派代表监督埃及的财政。破产后的埃及政府只得俯首贴耳,唯命是从。11 月 18 日,伊斯梅尔颁布命令,任命英国人为埃及财政收入和预算的总监督, 法国人为国家财政支出的总监督。英法对埃及的“双重监督”制度由此形成。1878 年,埃及又在英法的强迫下成立了所谓“欧洲人内阁”,由埃及高利贷者努巴尔任首相,英国人利瓦尔斯·威尔逊任财政部长,法国人德·布里尼叶任公共工程部长,意大利人和奥地利人分任副部长。外籍部长拥有否决权, 全面控制了埃及政府。孙中山在评论埃及和美国举借外债的不同结果时指出:“埃及所以借外债而亡国者,失主权故也。美国初独立时亦借外债,而美国之能兴者,则不失主权故也。”①

为外国垄断资本利益服务的“欧洲人内阁”,肆意掠夺埃及人民。英法部长不满足于接管铁路、港口和海关,还强迫伊斯梅尔下令向农民征收两年后的地租。农民交纳不起,只得把土地抵押出去,因而农民的债务在七年内增加了 16 倍。在“欧洲人内阁”统治期间,外国雇员充斥于埃及政府机构,

埃及职员处处受到排挤和歧视。欧洲人的薪金平均每人为 300 埃镑,而埃及

职员的薪金,平均每人只有 30 埃镑。他们还以缩减开支为名,大量解除埃及军官的职务。这一切激起了埃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强烈不满。

从 50 年代开始,埃及的民族资本主义又有了一定的发展。1858 年埃及政府颁布了“赛德法令”,规定埃及人有权自由使用、继承和买卖土地,改实物地租为货币地租。这个法令奠定了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为地主资产阶级夺取农民土地开拓了道路。埃及资产阶级打入农村,放高利贷,收购农民土地,种植棉花和甘蔗。美国内战开始后,埃及棉花种植业获得了大发展。净棉厂和制糖厂大批建立起来,埃及的民族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到 1873 年埃及

已有 2 万产业工人。

资产阶级对伊斯梅尔的卖国政策和外国资本的经济侵略深感不满,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潮应运而生。这股思潮的著名代表就是贾迈勒丁(1839~1897

① 意即国君或统治者。

① 《孙中山全集》,第 1 卷,第 568 页,中华书局,1981。

年)。贾迈勒丁生于阿富汗,对伊斯兰教的历史和哲学有很深的造诣,曾在伊斯兰各国讲学二十余年。1871 年他到埃及,被聘为爱资哈尔大学教授。

贾迈勒丁反对西方的侵略,反对专制政治,主张建立民族独立和自由的埃及。他以“自由”为题,讲解“自由”的真义,认为没有自由,人们不可能深入研究学问,不能得到生存和幸福。他提倡“教育救国”,主张研究自然科学和工艺。他带着地球仪进入课堂向学生讲授地球形状,爱资哈尔大学的顽固派便骂他为异端。他呼吁伊斯兰国家团结起来,对抗列强的侵略,建立独立的国家。他的思想和学说在爱资哈尔大学的学生和官吏、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穆罕默德·阿卜德写道:“求学的人和贾迈勒丁的学生在假期里把他们学到的东西带回家乡,接着,别人又从他们那儿把知识传到全国各地。麻木的感情复苏了,压抑的理智觉醒了,全国到处都觉悟了。”在民族主义思潮哺育下,一个秘密团体“祖国协会”诞生了。它是由地

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明的咨议会议员、爱国军人组成的。其著名代表有穆罕默德·谢里夫、阿哈姆德·撒米·鲁巴迪等人。该党创办了《埃及报》

《祖国报》等刊物,提出了“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主张维护国家主权, 确立宪政制度,同“欧洲人内阁”作斗争。

同时,以阿拉比为首的埃及军官成立了另一个秘密团体“青年埃及协会”。阿拉比(1841~1911 年)生于札加济格附近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当过村长。他在爱资哈尔大学读过书,参军后提升为中校。青年埃及协会的宗旨是打倒土耳其贵族阶级,推翻伊斯梅尔政权,阿拉比甚至提出过“建立共和国”的主张。1879 年青年埃及协会和祖国协会联合起来,建立了祖国党。祖国党只是两个组织的松散联合。双方经常共同商讨,统一步调。

1879 年 2 月 18 日,2500 名被解职的埃及军官在开罗举行示威,要求“欧洲人内阁”辞职。尽管阿拉比当时不在开罗,但他仍被指控为示威的幕后操纵者,被流放到亚历山大。4 月,国内有影响的宗教领袖、学者、军官、商人和咨议会议员,提出了一项《民族法案》,要求组织一个纯粹的埃及人内阁,确认内阁对咨议会负责的原则。伊斯梅尔为了平息民愤,任命谢里夫组阁,草拟宪法,并同意不让英法部长参加新内阁。谢里夫很快把宪法草案提交咨议会讨论。这部宪法确认了分权的原则;咨议会有立法权;各部大臣均应对咨议会负责。英国不满伊斯梅尔的所作所为,决定换马。6 月 26 日,英国怂恿奥斯曼帝国素丹废黜伊斯梅尔,任命他的儿子杜菲克为赫迪夫。

杜菲克上台后,充当英国的侵略工具,拒绝批准宪法,解散咨议会,迫使谢里夫内阁辞职,恢复“双重监督制度”,逮捕祖国党人,驱逐贾迈勒丁, 封闭进步报刊。

在杜菲克倒行逆施,堵塞言路的情况下,以阿拉比为首的埃及军官成了全民族的代言人。1881 年 1 月中旬,阿拉比等三名军官呈交一份请愿书,要求撤换陆军大臣奥斯曼·里夫基,改革军队的晋升制度。2 月 1 日当他们被召到尼罗河宫时,立即被捕,投入监狱。这个消息引起了军队的哗变。埃及籍军官和士兵冲进陆军部大楼,救出了阿拉比等三人,旋即开往阿比丁宫, 再次要求撤换陆军大臣。杜菲克被迫下令免去里夫基,改任巴鲁迪为陆军大臣。

1881 年杜菲克企图把具有爱国情绪的驻军调离开罗,免除巴鲁迪陆军大

臣的职务,引起了新的抗议。阿拉比等爱国军官于 9 月 9 日到阿比丁广场示威,要求撤换内阁,召开国会,实施宪法。次日,杜菲克解散了里亚德内阁,

14 日任命谢里夫组阁,10 月 4 日举行大选,12 月 24 日召开了咨议会。由于谢里夫内阁与咨议会在咨议会是否有权审核政府预算的问题上发生分歧, 1882 年 2 月 2 日谢里夫内阁辞职,2 月 4 日巴鲁迪组阁,任命阿拉比为陆军大臣兼海军大臣。新内阁颁布宪法,确认内阁对议会负责,有权审查预算, 大大削弱了英法财政监督的权力。新内阁的措施得到了埃及广大人民和爱国士兵的热烈拥护,遭到英法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对。

英法侵略者为保持他们在埃及的权益,1882 年 5 月以保护外侨为名,将舰队开到亚历山大港进行威胁,并向杜菲克提出最后通牒,无理要求解散巴鲁迪内阁,放逐阿拉比。5 月 26 日巴鲁迪内阁辞职,抗议赫迪夫接受英法最后通牒。全国各地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反对外国干涉,要求废黜杜菲克, 结束“双重监督制度”,归还被外国人和封建主夺去的土地。杜菲克只得让阿拉比将军留任,其他内阁职位暂时空缺。于是,阿拉比成为唯一的内阁大臣,集中了全部权力。群众革命运动的高涨,吓坏了地主贵族、高利贷者和欧洲资本家,他们纷纷仓皇外逃。阿拉比下令没收逃亡者的财产。6 月,杜菲克以避暑为名,带领一批地主贵族逃往亚历山大,请求英法“保护”,公开投向英法的怀抱。

对于如何瓜分埃及,英法之间矛盾重重。7 月 10 日由于法国政府内部对武装干预有分歧以及法德矛盾的加剧,法国军舰乃撤离亚历山大港。英国则决意单独武装占领埃及,于 7 月 11 日炮轰亚历山大港。阿拉比号召埃及人民进行抗战,他在告民众书中指出:“埃及民族和英国人之间进行着势不两立的战争”。尽管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悬殊,但埃及军队在人民群众支持下奋勇抵抗,坚守阵地。成千上万的居民参加战斗,在枪林弹雨中运送弹药,抢救伤员。7 月 12 日亚历山大港军民主动撤离。13 日英军侵占亚历山大港。以杜菲克为首的投降派要求阿拉比停止一切防御。阿拉比针锋相对,立刻宣布杜菲克是“英国人的俘虏”,号召全国人民不要听从他的命令。

亚历山大港失陷后,阿拉比率领军队建立保卫开罗的西部防线。他们在库夫尔·都瓦尔几次击退了英军的攻击,阻止了英国人进入腹地。但是对苏伊士运河区放松了防御。当时,苏伊士运河公司负责人莱塞普斯保证,决不准英军利用苏伊士运河区,阿拉比轻信这一诺言,未在苏伊士运河区设防。英军秘密调动主力于 8 月 20 日侵占运河区,接着又向开罗进攻。9 月 13 日, 在通向开罗的要冲泰尔·阿尔·克比尔地方展开了决定性的会战。这里的埃及守军是一支没有经过训练的游牧部落新兵,战斗力不强。由于游牧部落酋长的出卖,英军突破防线,阿拉比被迫退守开罗。开罗城内的一些封建上层集团动摇叛变,乘阿拉比在城郊布防时,开门揖盗,英军于 9 月 15 日占领开罗。阿拉比、巴鲁迪等爱国将领被俘,并被放逐到锡兰(今斯里兰卡)。

阿拉比抗英斗争的失败,除了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以外,从抗英阵线内部来分析,主要原因有四:一、阿拉比所代表的地主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集团, 本身是软弱的,内部是分裂的,祖国党内的自由派分子,反对废黜杜菲克, 反对建立共和国。二、阿拉比等领导人未能真心实意地依靠群众,组织一支革命的武装力量。三、没有清洗军队中的叛徒和动摇分子。主力部队的司令阿里·优素福、骑兵侦察队长阿卜杜勒·拉赫曼·哈桑都被敌人收买。四、战略上的错误。阿拉比没有在英军易于通过的苏伊士运河防线设防。

阿拉比所领导的抗英斗争不是孤立的,它是和苏丹的马赫迪大起义互相呼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