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从 19 世纪 50 年代开始,一部分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出现逐步复苏的景象。由于政治动乱渐次平息,巴西、智利、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逐渐恢复了过去被破坏的一些矿场和农庄,开始建设铁路、港口、新的加工工业和轻工业企业。1845 年阿根廷使用了第一台蒸汽机。对外贸易增加了,银行、信贷也逐步建立起来。

80 年代以后,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乌拉圭和古巴等国的资本

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阿根廷,工业资本总额从 1895 年至 1913 年增

加五倍以上,1900 年工业企业已达 2700 家,铁路线长度由 1880 年的 2313

公里增加到 1914 年的 3 万多公里。近代化的城市出现了,如大西洋沿岸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蒙得维的亚、里约热内卢等。农业和畜牧业有显著的增长。例如阿根廷的小麦产量 1876 年以前还不足以供本国所需,1898 年小麦输出

量达 64.5 万吨,1912 年更增至 483.5 万吨;1850 年全国养羊 700 万头,1899

年增至 8900 万头。许多大农场主雇用农业工人,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场, 成为资产阶级化的地主。1885 年拉丁美洲的对外贸易总值将近 10 亿美元, 到 1913 年增至 30 亿美元。

随着生产的发展,拉丁美洲各国的外来移民大量增加。拉丁美洲地广、物博、人稀,需要人力和物力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经济。19 世纪 50 年代以后各国始对移民采取鼓励政策。阿根廷的移民有一半以上来自意大利,三分之一来自西班牙。巴西的移民主要来自意大利和葡萄牙。由德国到拉丁美洲的移民,人数虽然不多,但在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国拥有很大的势力。德国移民往往集中住在一个或几个地区,讲德语,过着德国生活方式,保持德国的风俗习惯,控制该地区的经济和政治。除欧洲移民外,还有日本移民、华工来到拉丁美洲。外国移民不但为拉丁美洲各国增添了大批劳动力和熟练工人,而且还带来了一定数额的资金,对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拉丁美洲各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渐次成长起来了。

拉丁美洲的资产阶级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与外国资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大资产阶级,其中包括金融资产阶级,进出口大商人和资产阶级化的种植园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外国资本的渗入,许多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变成了单一产品制经济。如巴西的咖啡、智利的硝石和铜、古巴的蔗糖、洪都拉斯和哥斯达黎加的香蕉、厄瓜多尔的可可。这些国家生产单一产品,依靠单一市场。生产和经营这种产品的种植园主、商人和工业家,同外国资本建立了密切联系,并依附于外国资本家。巴西的毛阿男爵就是一个典型。他最初在里约热内卢替葡萄牙商人当代理人,后来到英国商业公司任职,1840 年成为英国“卡拉瑟斯—德·卡斯特罗公司”的股东,与英资合办“毛阿—马克·格雷戈尔公司”。五六十年代开始投资建筑铁路,开办大型造船厂,建立“毛阿银行”,成了一个大资本家。这些从种植园主和买办商人转化而来的大资产阶级成为国内考迪罗主义的另一重要社会支柱。

资产阶级的另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即中等工商业资产阶级。由于大地产制的束缚、考迪罗主义的摧残以及外国资本的压抑,造成拉丁美洲各国民族资本的力量比较脆弱,民族资产阶级也相应地比较软弱。但在人民革命运动的推动下,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领导了各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力图打破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的束缚。

拉丁美洲的无产阶级受到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以及本国资产阶级的重重剥削和压迫,处境极为恶劣,印第安和黑人工人的处境更为悲惨。无产阶级一是来自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二是来自欧亚的移民。19 世纪 50、60 年代,出现了第一批工人组织,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1854 年,在圣地亚哥第一次出售马克思的著作《哲学的贫困》。1858 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建立了印刷工人联合会,出版了《印刷工人联合新闻》。巴黎公社失败以后,一部分公社社员流亡拉丁美洲,传播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建立工人组织。1870 年, 墨西哥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有组织的劳动者中心”,1876 年,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1872~1876 年间,阿根廷有四个第一国际支部,他们的活动得到了马克思的关怀和指导。1896 年,阿根廷社会党宣告成立。在巴西、智利、古巴、乌拉圭等国也成立了类似的组织。20 世纪初,一些拉丁美洲的工人阶级掀起罢工斗争,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开始登上政治斗争舞

台。但是,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的组织,由于受到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的影响,未能把马克思主义与拉丁美洲的革命实际结合起来,没有指明拉丁美洲革命的性质、任务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