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印度人民的反英运动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 世纪晚期,随着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和列强争霸的加剧,英国不断强化其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和剥削。英国除继续依靠军事政治权力对印度人民进行无情搜刮、扩大商品倾销、掠夺原料外,资本输出已逐渐成为主要的剥削手段。据估计,到 1910 年,英商在印度的公债和企业投资总计为 4.5

亿英镑,每年获得的利息和利润约 4000 万英镑,超过英国对印度的外贸盈利

(1913 年对印度贸易利润只有 2800 万英镑)。英商投资的主要部门是殖民政府的公债、铁路、采矿、造船、种植园等。在 1910 年的投资中,殖民政府的公债占 50%,铁路建筑占 37.4%,种植园占 6.6%,银行地产、工矿企业占 5%。

英国殖民政府因强化对印度的殖民统治,镇压印度人民的解放斗争,行政支出和军事费用急剧增长起来,殖民政府积欠的债务也相应地飞速增加。1860 年为 1 亿英镑,1913 年增加到 2.74 亿英镑。英商购买公债,既是支持英国殖民政府加强对印度人民的统治,又是对印度人民的残酷剥削。

英国殖民者从 70 年代起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而且铁路线增长极快, 1871 年是 5077 英里,1900 年达到 25,371 英里,1913 年已达 34,656 英里。随着铁路网的修筑,英商为适应掠夺原料矿产的需要,还兴办了许多工矿企业,如煤炭、石油、锰矿、金矿等,控制了商港、造船、航运、电机,参与丝织、棉织、造纸、榨油等部门。

在农业方面,英商经营各种水利工程和茶叶、橡胶、靛蓝植物等种植园。由于殖民政府的强制和英商的操纵,印度的农业生产商品化、片面化有了发展,很多地区变成了单一种植区。例如,阿萨姆、孟加拉、南印度种植茶叶、橡胶,孟买、马哈拉斯特拉种植棉花,孟加拉种植黄麻和靛蓝植物,旁遮普种植小麦,马德拉斯种植花生,等等。与此同时,英国殖民者还继续保持和利用封建土地关系加强对农民的剥削。60 年代以后,殖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田赋法案,巩固了柴明达尔地主的地位,保障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权利。这一时期,英国从印度掠夺的粮食原料与年俱增。1901~1906 年和 1892~1898 年比较,输往英国的小麦增加了 176%,棉花增加了 43%, 黄麻增加了 27%。

此外,英国垄断资本又通过银行控制了印度的主要经济命脉。

英国资本输出的增长,近代工业的出现,特别是铁路网的修建,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因为只要把机器应用到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机器。在 19 世纪下半叶,印度民族工业就冲破殖民制度和封建关系的障碍,带着殖民地的烙印缓慢地发展起来了。加尔各答、孟买、马德拉斯等沿海地区的一些买办商人、高利贷者和地主开始投资于英资未及控制或控制较弱的一些工业部门,如碾米、榨油、面粉、造纸,特别是棉纺工业部门。1851 年买办商人达瓦尔在孟买创办了第一所棉纺厂。1861 年孟买已有 10 所纺织厂。1885 年全国有纺织厂 58 所。1900 年有 191 所,纱锭 494 万枚,工人 15 万。1913 年全国已达 272 所,纱锭 660

万枚,织机 9 万余台,工人 25 万余人。纺织工业的规模居亚洲第一位,超过

日本与中国之和(当时日本的纱锭是 241 万枚,中国为 30 万枚)。孟买、阿

赫达巴德成为印度重要的纺织工业中心。棉布棉纱远销远东许多国家。19 世纪末印资股份银行有 9 家,1913 年增加到 18 家。塔塔钢铁公司、发电厂、水泥厂也分别于 1907 年、1910 年、1912 年开始动工兴建。

印度近代工业主要集中于沿海城市。1907 年全国有股份公司 1278 个, 其中孟加拉就占 40.5%,孟买占 37.7%,马德拉斯占 8.5%。

印度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 80%还是手工工场,在皮鞋、家庭生活用品制造业,特别是织布业里更为普遍。当时因机器纺纱比织布更为有利可图。所以纱厂就多于织布厂。这样,手工织布业作为纱厂的附属物得到暂时的恢复和发展。1897~1901 年间,近代织布厂每年消耗的棉纱平均为 8500 万镑, 而手工织布业则是 2 亿镑,相当于前者的 2.5 倍。1901 年全国手织工人达 328 万人。1895 年全国各类手工业人口,包括农村家庭手工业者及其家属在内达4500 万人。马德拉斯、马哈拉斯特拉及旁遮普等地成为全国重要的手工业中心。

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最根本特点是它的殖民地性。机器设备、技术和资金都依赖英国资本家,原料来源与销售市场也受殖民政府控制,有的工矿企业甚至只有在英印“合营”的庇护下才能立足。同时,殖民政府为了维护英国垄断资本家的利益,对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横加限制,如取消英国纺织品的进口税(1882 年),加征印度纺织品 5%的消费税(1894 年),提高国内地区间的运价等,以削弱印度工业品的竞争力,为英国商品的倾销扫除障碍。

资本主义的产生改变了印度的社会阶级结构。除了封建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和广大农民以外,印度封建殖民地社会又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印度民族工业的殖民地性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民族资产阶级除一小部分从手工业者和小商人转化而来以外,大多出身于买办商人、高利贷者、地主和封建王公,与封建地主阶级的关系极为密切。同时,他们在经济上受制于英国资本,既依附于殖民者,又与殖民者有着深刻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反殖反封建斗争中的两面性。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在进行工业活动的同时,又兼营买办业务和高利贷活动,更具有封建性与买办性,对英国殖民者有着更大的依附性。英国殖民者根据自己的利益对他们也是有扶植、有控制,因此,在政治上他们就具有更大的妥协性。至于完全服务于英国资本, 尾随殖民炮舰,在中、缅等国倾销英国商品、贩卖鸦片、供应军需品的大买办资产阶级则完全是英国殖民主义者豢养的,是敌视印度人民反殖反封建斗争的。广大的小商贩、小业主和手工业者等小资产阶级深受英国商品倾销之祸、苛捐杂税之害和殖民政府压制之苦,反殖斗争比较坚决,是仅次于农民的人数较多的革命阶层。

印度无产阶级的年龄和资格比本国资产阶级更老一些。它是随着英资厂矿企业、交通运输业的出现而产生的。19 世纪末工人已有 50 多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达 95 万。主要集中于加尔各答、孟买、马德拉斯、阿麦达巴德、那格浦尔等少数城市。他们大多来自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季节性工人较多。在纺织工业中还广泛使用女工和童工。工人们身受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和本国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工资极其低廉,生活和劳动条件极其恶劣,劳动日长达 14~15 小时,童工也达 9~14 小时,没有假日,没有劳动保护。沉重的劳动严重地损害了工人的健康,病残伤亡者很多。印度民族工业中的情况更为严重,印度的工厂主为了与地位优越的英国资本家和廉价的英国商品进行竞

争,便以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的办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降低成本。这样,民族企业中工人反剥削的斗争虽然直指本国的资产阶级,但归根到底也具有反殖斗争的性质。这一时期印度无产阶级人数不多,政治上还不成熟, 但却与先进生产方式相联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组织性和革命性最强的阶级。他们和广大的手工业者、小商人、小业主等城市小资产阶级构成城市里反殖斗争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