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列强的干涉和埃及的半殖民地化

穆罕默德·阿里为了地主商人的利益,不断发动对外扩张战争。1811 年, 他受奥斯曼素丹之命,派军在阿拉伯半岛登陆,镇压日益扩展的瓦哈卜教派运动。经过七年苦战,埃及军队占领了麦加和麦地那,控制了许多阿拉伯部落。

1820~1821 年,穆罕默德·阿里又出兵占领了苏丹。苏丹名义上隶属于奥斯曼帝国,实际上却是埃及统治阶级的“私产”。

1824 年,奥斯曼素丹无力镇压希腊独立运动,再次要求穆罕默德·阿里

援助,许以叙利亚和克里特等地为酬。埃及军队于 1822 年首先攻占克里特岛,1825 年 2 月在摩里亚半岛南端登陆,接连获胜,几乎占领了全部摩里亚。结果引起列强干涉,1827 年 10 月英、法、俄联合舰队在那瓦利诺重创埃及舰队,埃军被迫撤退回国。

镇压希腊革命虽然败北,穆罕默德·阿里依然要求土耳其素丹践约。素丹予以拒绝,埃及遂于 1831 年出兵叙利亚,占领耶路撒冷、雅法、大马士革等地,并向小亚细亚推进,进逼君士坦丁堡。这时,沙俄首先出面干涉,派军在小亚登陆,截断了埃及军队通往君士坦丁的道路。俄军的突然出现,使英法惊惶失措,赶紧出面调解土埃冲突,结果于 1833 年 5 月签订了《屈塔希亚协定》,规定埃及撤军,大马士革、阿勒颇、亚克、贝鲁特、的黎波里划归埃及管辖。

法国为了把自己的势力伸入阿拉伯国家,大力支持埃及穆罕默德·阿里建立大阿拉伯帝国的企图,以便利用埃及割断英国同它的东方殖民地的通道,而英国决不允许在通往东方的道路上出现一个强大的埃及阻碍它的扩张。正像帕麦斯顿所说:英国宁愿在通往印度的道路上与土耳其打交道,而不愿同一个积极有为的阿拉伯君主发生关系。英国竭力唆使奥斯曼素丹进攻埃及,以便利用奥斯曼帝国的宗主权,把埃及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1839 年,第二次埃土战争爆发。土军渡过幼发拉底河,向叙利亚推进, 打到了阿勒颇。6 月初埃及军队反攻,并在尼西布战役中歼灭了土耳其军队的主力。7 月 4 日,土耳其海军投降,埃及军队有一举夺取君士坦丁堡之势。英国眼看自己的殖民利益受到威胁,于 1840 年 7 月联合俄、普、奥,签订了干涉埃土冲突的《伦敦条约》,规定埃及军队必须撤出除苏丹、叙利亚南部以外的一切地区,约定用武力“援助”土耳其,以“保护”土耳其的独立和领土安全。9 月,英奥联合舰队封锁叙利亚海岸,炮轰贝鲁特等港口,同时, 反对埃及统治的人民起义席卷了叙利亚、黎巴嫩和阿拉伯半岛。埃及军队不得不从上述地区撤退。这时曾答应支持埃及的法国临阵退缩。11 月,穆罕默德·阿里被迫同英国签订《英埃协定》,埃及承认土耳其宗主权;军队缩减为 18,000 人;关闭造船厂,接受 1838 年签订的《英土商约》。该商约规定, 允许英国商人在奥斯曼帝国境内(包括埃及)自由贸易,实行低关税制,只对进口商品征收 5%的关税,对出口商品征收 12%的关税。《英埃协定》标志埃及开始沦为欧洲列强的半殖民地。

根据《英土商约》,埃及取消了国家专卖制,欧洲的廉价商品潮水般地

涌进埃及市场,打击了埃及的近代工业,到 1849 年穆罕默德·阿里去世时, 他兴办的工厂多数已经倒闭。由于专卖制的取消,外国商人深入农村收购农副产品,特别是棉花。从 1840 年到 1852 年,埃及棉花的出口额增加了四倍多。埃及逐步变成了专门种植棉花的单一作物的国家。同时,英法资本家纷纷向埃及投资,建工厂,办交通,控制埃及的经济命脉。1851 年,英国取得了修筑亚历山大至开罗的铁路的租让权,1852 年英法联合开办了内河航运公司,1856 年英国开办“埃及银行”,投资 50 万英镑,1857 年法国在亚历山大设立了自来水公司和面粉厂。

对埃及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是苏伊士运河的开凿。1854 年,法国取得了修建苏伊士运河的租让权,成立了“苏伊士运河公司”。在修建运河的过程中, 公司无偿占据开凿运河所需的土地。1859 年春,苏伊士运河正式开工,由于采用最原始的施工方法,埃及人民从事了十年沉重的奴隶劳动,被夺走了 12 万人的生命。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这条重要国际航道,是用埃及人民的累累白骨砌成的。但是,1869 年苏伊士运河竣工开航后,埃及却因修建运河而负债累累,国库空虚,日益成为英法资本家的奴役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