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方言没有自然的界限

人们通常对于方言的理解却完全不同。他们把方言设想为一些完全确定了的语言类型,在每个方向都有自己的界限,在地图上此疆彼界,区划分明

(a.b.c.d.等等)。但是方言的自然变化却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只要我们就每个现象本身加以研究,并确定它的扩展区域,就应该用另一个概念去代替那旧概念,即只有自然的方言特征,而没有自然的方言,或者换句话说, 有多少个地方就有多少种方言。所以自然方言的概念在原则上是跟大大小小地区的概念不相容的。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用一种方言的全部特点来确定方言,这样就要固定在地图上的某一个点,死抓住一个地方的土话,离开了它就再找不到完全相同的特点。要么只用方言的一个特点确定方言,这样无疑能得出一块面积,即有关事实传播地区的面积;但这显然是一种人为的办法,这样划出的界限是不符合任何方言实际的。

方言特征的探讨是语言地图学工作的出发点,席业隆的《法国语言地图集》可以作为楷模;此外还应该举出温克尔的德国语言地图集。地图集的形式正好合用,因为我们必须分地区研究一个国家,而对每个地区,一张地图

只能包括少量的方言特征。对同一个地区必须描绘多次,才能使人了解那里重叠着的语音、词汇、形态等等的特点。类似这样的探讨需要有整个组织, 取得当地通讯员的协助,利用问题格进行有系统的调查等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举瑞士罗曼语地区的土语调查做例子。语言地图集的优点之一,是为方言学研究提供资料,最近出版的许多专刊,都是以席业隆的《地图集》做基础的。

人们曾把方言特征的界线叫做“等语线” (lignes isoglosses 或d'isoglosses)。这个术语是仿照“等温线”(isotherme)制成的,但它的含义晦涩难懂,是不适当的,因为它的意思是指“有相同语言的”。如果我们承认 glosseme 有 “语言特征”的意思,倒不如叫做 lingnes isoglossematiques“等语特征线”更为确切。但我们还是宁愿承袭施密德所用的形象,把它叫做“创新波浪”,其理由可在下一章见到。

只要我们把一幅语言地图拿来看看,有时就可以看到有两三条这样的波浪差不多一致,甚至在某一地段合而为一;

由这样一个地带隔开的 A.B 两点显然有若干分歧,而且构成两种分得相当清楚的土语。这些一致有时也可能不限于局部,而是遍及两个或几个地区的整个周界线:

如果有足够数量的一致,就大抵可以说是方言。这些一致可以用我们完全没有提到的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的事实来解释,它们常会掩盖语言按独立地域进行分化的原本的自然事实,但总是掩盖不了全部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