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语音变化的条件

上面所举的例子已可以表明,语音现象并不永远都是绝对的,它们往往同一定的条件联系着。换句话说,发生变化的不是音种,而是在某些环境、重音等等条件下出现的音位。例如拉丁语的 s 只在两个元音间和某些其他位置上变成了 r,而在别处却保持着不变(试比较 est“他是”,senex“老人”, equos“马”)。

绝对的变化是极其罕见的。它们往往是由于条件具有隐蔽的或过于一般的性质,才看来好象是绝对的。例如德语的 i 变成了 ei,ai;但只是在重读音节。印欧语的 k1 变成了日耳曼语的 h(试比较印欧语的 k1olsom,拉丁语的collum,德语的 Hals“脖子”)但是在 s 的后面却不发生变化(试比较希腊语的 skótos 和峨特语的 skadus“阴影”)。

此处,把变化分为绝对的变化和条件的变化那是以一种对事物的肤浅的看法为基础的,比较合理的是象越来越多的人那样,称为自发的语音现象和结合的语音现象。由内在的原因产生的是自发的变化,由一个或几个别的音位引起的是结合的变化。例如由印欧语的 o 变为日耳曼语的 a(试比较峨特语的 skadus“阴影”,德语的 Hals“脖子”等等)就是一个自发的事实。日耳曼语的辅音演变或“Lautverschie-bungen”也属自发变化的类型:例如印欧语的 k1 变成了原始日耳曼语的 h(试比较拉丁语的 collum“脖子”和峨特语的 hals“脖子”)。英语还保存着原始日耳曼语的 t,但是在高德语里已变

成了 z(念作 ts)试比较峨特语的 taihun“十”,英语的 t-en“十”,德语的 zehn“十”。相反,由拉丁语的 ct,pt 变为意大利语的 tt(试比较 factum

→fatto“事实”,cap-tīvum→cattivo“俘虏”)却是一个结合的事实,因为前一个要素为后一个要素所同化。德语的“变音”也是由外在的原因引起的,即下一个音节有一个 i:gast 不发生变化,而 gasti 却变成了 gesti, Gaste“客人们”。

必须指出,不论哪种情况,结果不是问题所在,有没有变化也并不重要。例如我们试把峨特语的 fisks“鱼”和拉丁语的 piscis“鱼”,峨特语的 skadus “脖子”和希腊语的 skótos“脖子”比较,就可以看到,,在前一个例子里, i 保持着不变,而在后一个例子里,o 却变成了 a。这两个音,头一个不变, 后一个却起了变化;但主要的是,它们都是独自行动的。

结合的语音事实总是有条件的;自发的事实却不一定是绝对的,它可能是消极地因为缺乏某些变化的因素而引起。例如印欧语的 k2 自发地变成了拉丁语的 qu(试比较 qua-ttuor“四”,inquilīna“外来的”等等),但是它的后面不能跟着比如 o 或 u(试比较 cottīdie“每天”,colō“我种田”, secundus“第二”等等)。同样,印欧语的 i 在峨特语的 fisks“鱼”等词中保持不变,也有一个条件,即后面不能跟着 r 或 h,否则就变成了 e,写作ai(试比较 wair=拉丁语的 vir“男人”,maihstus=德语的 Mist“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