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语须“动情”——浅论作文评语的情感效应
山东省东明县教委 徐运良 赵子丰 刘士航
语文老师对学生作文进行评改,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评改中获得启发。可是评改过的作文到了学生手中,他们一般都不大愿意细看老师是怎么改的,怎么评的。语文老师常常为自己的这种“无效劳动”感到苦恼。这能全怪学生不尊重老师的劳动吗?不能!我认为作文评改的质量也是一种原因。作文评改包括写评语和修改两个方面。本文仅就目前小学作文评语略加评点。
一位学生在习作中有一段离了题的描写。他的语文老师用一个特大有力的红“×”把它“枪毙”了。眉批自然也是毫不留情的硬梆梆的判决书式的评语:“离题万里,乱扯一通,不如不写!”
书面文字是人们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作文评语也不例外。这位老师大刀阔斧地砍掉学生的那段文字时的样子,恐怕与勇猛的骑士在草原上践踏幼嫩的绿草一样无所顾忌;“离题万里”似乎是对学生偶有败笔的夸张之辞; “乱扯一通”之语粗俗不堪,使学生如闻评改者的责骂之声,似能窥视到老师不满的神态;“不如不写”等于判定了学生的劳动无效;句末的标点是威严的“!”(叹号),不容置疑,豪无商榷的余地。这种粗鲁毫无情感的作文评语,怎叫学生有研读的兴趣呢?即使勉强读了,也只会对作文产生心灰意懒的情感效应。这当然与我们评改作文的目的大相径庭。
我比较赞赏另一位老师对一段也是有些离题的学生习作写的眉批: “如果题目是《快乐的一天》,那么你这段表现儿童欢快情绪生动的描
写就没有离题,可是我们这次作文题是《烈士墓前》,我觉得就应该表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你说呢?”
前一个分句,否定中有赞扬,后一个分句,指明了应怎样写,整个评语实际上否定了这段文字在此文的必要性,但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出发,又没有抹煞学生的功劳,用指出这段“生动的描写”可作哪篇文章的“备料”之法,使学生受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鼓舞。措辞委婉谨慎是此评语的艺术所在。再说,学生从那商榷式的语气里可以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之情, 从而从思想感情上贴近老师,这就为他们重视老师的评改创造了有利的心理条件。
千篇一律的学生作文老师批阅得索然无味;同理,千篇一律的作文评语能激起学生研读的情趣吗?翻开现时小学生的作文,诸如“中心(不)明确, 语言(不)通顺,条理(不)清楚,详略(不)恰当⋯⋯”屡见不鲜。这些程式化的套语之所以可恶,是因它司空见惯,没有个性,寡情乏味。文艺作品以情动人,作文评语也可以凭它内在的情感力量拨动学生的心弦。
我是从以下两例作文评语中得到这个启迪的。
一位小学生在作文中记叙了亲身经历的真事;她怎样收养了一只被人遗弃的小猫,表现出一种对孤独可怜的动物的同情。评语是这样写的:
“从前这只小猫真可怜呀,它在雨中‘瑟瑟发抖’的样子和它那‘揪心的呻吟’使我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现在好了,它终于有了一位体贴的朋友
——好心肠的你。我为它高兴也为我有你这样一个善良的学生高兴。”
这则情意盎然的评语定会叫小作者用心去玩味的,因为它给作者带来了
师生爱憎一致的自豪和情感交融的幸福。
还有一位学生在《我最愉快的一天》里写出了自己同爸爸一起乘飞机游览北京的情景。评语写道:
“读着你的作文,我仿佛也同你一起飞行在北京的晴空,俯瞰着首都的繁华和壮丽,你把你的幸福分享给我了,谢谢你!”
这则评语的前一句的意思同惯用的“文章写得引人入胜,使读者如临其境”相同,可是这位老师偏不用这类套语;评语的最后一句具有活泼、风趣、亲切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看来以上两篇学生作文都具有“描写生动、感情真挚”的优点,但两位老师的评语都没有那种纯理性的套语,而是把自己当作教育对象的普遍读者,写出自己读后的真切感受。学生从这种别具一格的评语中不但能看到自己习作的优点,还能体会自己劳动的价值,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这不正是我们评改作文的目的吗?
综合以上对四例作文评语的浅析,我认为要提高作文评语的质量,写出不是程式化、具有个性特色的作文评语,关键是语文老师要谙熟学生心理, 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使自己对学生、对学生的习作充满真挚的爱。唯有如此,才能使作文评语动真情,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