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句子是文章的基本语言单位,每一个句子就是一个信息。只有理解了句子,才能做到概括具体材料、解释抽象内容、揭示深层含义,进而理解文意。理解句子,不能把句子孤立起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应该把它放在所根植的语言土壤中去,把文章、段落和句子联系起来,瞻前顾后,综合分析,以获得整体的、本质的认识。
- 根据语言链的前后勾联,整体把握句意,概括具体材料
有些文章没有明显的中心句,而行文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进行组合的。这些围绕同一个中心的一组句子,就是一个语言链。要理解文章,就是从这些语句中概括出抽象的内容,捕捉到我们需要的信息。
例如 1993 年高考第 27 题,对徐渭画雪竹,下面说法与意思相符的是哪几项?
A、他画雪竹时,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因而能使人隐约感到全体竹子的形象;
B、他画的雪竹,满身处处有雪,枝干叶若隐若现; C、他画的竹虚实结合,因而不像竹子;
D、他能用不好的笔,画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 E、他先画枝节叶片,然后再用淡墨勾画渲染。
这道题以多项选择的题型考查考生对徐渭画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因而答题时先要找到文中对应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排除。文中这部分内容是: “徐渭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 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回答这道题,要抓住文中“有人”的评论,理解其中几个关键词。“瘦笔破笔⋯⋯”是徐渭画竹的几种笔法,不是“破的笔”,D 项排除。“绝不类竹”的“类”是“像”的意思, 不是“一类”,A 项排除。根据语言链的“淡墨勾染”和“罔非积雪”可以知道,徐渭画竹不画全竹,画的枝叶也是隐约可见,反以画雪为主,以雪包竹,以雪衬竹,有“虚”无“实”,C 项排除。所以,根据文中“淡墨勾染” 等词句,判断答案是 B、E 两项。
- 利用原文所提供有具体内容,阐发抽象内容
文章中的抽象内容,大凡都会在上下文中提供一些具体、直观、形象的材料,来帮助读者理解。阅读时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这些材料来理解文彰,即以文解文。
1991 年高考第 34 题“作者为什么说写‘特殊的日子’”,全文都没有
说明这个“特殊的日子”是什么,但根据文章,我们知道,文章写的中心事件是凭吊托尔斯泰墓,很容易联想到既然是在“特殊的日子”里来凭吊逝者, 该是托尔斯泰逝世若干周年的纪念日,又从文章副题“记 1928 年的一次俄国旅行”和文后注解“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这两个时间,我们推断,托尔斯泰出生距那里恰好 100 周年,这才算是“特殊的日子”。
- 借助语境,抓住关键词,解释含蓄的句子。
文章中的不少句子,仅从它有表层意义上去理解是不准确的,而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挖掘其深层含义,捕捉其隐含信息。这类句子,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要准确理解这些含蓄的句子,就要把握住上下文与之相关的内容,抓住关键性的词语,然后根据文章的主题作适当的引申, 揭示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例如 1991 年高考第 28 题:“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什么?解答时要注意到文章中多次强调的“朴素”主题,抓住体现这一主题的关键词、关键句,如托尔斯泰墓“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的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种与其他名人的“名冢”截然相反的“反常”情形,就启发我们思考,为什么托尔斯泰这个最伟大的作家要选择这样一个最普通的归宿?从文中“比谁都感到受自己名声所累的伟大”、“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等句中,可以领悟到,托尔斯泰显然是不愿意让自己的死惊动世人,而希望自己同最普通的人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悄悄地消失。如果懂得这样去思考,就可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像例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
瞻前顾后,以文解文,适用于准确理解文章的词语和句子,也适用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结构层次的归纳、思想内容的概括、表达技巧的分析评价和鉴赏。当然,整体把握就不单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还应从题目、作者、文章的开头、结尾甚至写作背景和注释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读、推求。
瞻前顾后、以文解文,可以说是解现代文阅读的技巧。面对高难度的现代文阅读题、面对考生知识面狭窄、阅读素质不高的现状,阅读技巧的指导虽为权宜之计,然而也不失为提高阅读解题能力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