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导入的艺术
江苏省铜山县柳新中学 朱成文
所谓教学过程,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这一定义包括了教学的主导(教师)、主体(学生)和目的(掌握知识)这几大要素。因为是引导学生学习,所以,教师的角色是导演,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其认知和思考。因此,激发、调整、转化学生的兴趣,应成为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而这一工作, 首先要在课堂导入阶段加以强化。
导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有经验的教师非常讲究导课的艺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灵活运用。导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八种:影视导入(借助影视题名和内容,引起学生兴趣,然后导入相关的教学内容)、寓言导入(以富有哲理的寓言引发学生思考,然后与相关的教学内容衔接)、讹谬导入(板书或述说时故意违背常理、常情、常规,然后提请学生思考以导入)、空缺导入(主要指板书中故意空缺字词,然后生发联想导入课堂教学)、辨论导入(以一个问题的正反两面让学生进行思考、述辩、以利导入)、回顾法导入等。不同的导入法可以结合使用,但目的应明确:为了引导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生发思考,以便顺理成章地开始传授新课。
一位数学教师讲“等比级数求和”问题时,先在黑板上写下了“锡塔和锡拉”。同学们瞪大眼睛看着老师。老师说:“锡拉是印度的皇帝,而锡塔是 64 格国际象棋的发明者。为了奖励锡塔的发明,皇帝问锡塔希望得到什么奖赏,锡塔想了想说:“想要些麦子。”“要多少麦子?”锡塔说:“棋盘64 格,第一格要 1 粒,第二格要 2 粒,第三格要 4 粒,第四格要 8 粒⋯⋯依
次增加下去,我想得到 64 格里应有的麦子。”皇帝哈哈大笑,就这个要求太低了。讲到这里老师问同学:“这个要求是不是太低了?”课堂里议论起来。有的同学预习过教材,站起来回答说:“这是等比级数求和问题,算下来可能数字很大。”老师接下来在黑板上写下“18446744073709553615 粒”这个20 位数,告诉同学们:这是锡塔要求得到的麦粒的总数,这些麦子,如果用
仓库装起来,这个仓库高 5 公尺,宽 8 公尺,长相当于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两倍,同学们都说皇帝是因为不懂数学才导致拿不出那么多麦子的尴尬局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时候,老师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材上,开始讲“等比级数求和”的公式。这样的组织导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习兴趣,因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兴趣的前提是注意。从注意的心理过程讲,人们总是于无意中注意到了一定的认识对象,然后加以有意注意。课堂导入实际上就是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的过程。对教师而言,合乎教学目的引导;从学生角度看,则为学生的思考和认识提供明确的方向。导课得当,便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的一半。
如果把课堂教学看作是机器的运转,那么,教师便是运转的主动轮,把动力传递给从动轮及各个部件(即学生的思考和认知),导入想当于机器的启动,启动越自然越得当越顺畅,动转的情况就越良好,其效率就越高,注意是这动力传动的表现,教师授课的节奏,语言的表达及辅助表达手段的结
合使用,就直接影响了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否。所以,在授课时就可以采用图示、列简表、要求学生作情境想象等方式,使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有机地串连出现,即有序,又多变化,能充分调动学生注意思考的积极性,使教师顺利达到教学目的,而学生于“乐学”中得到新知。
就导入阶段而言,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教材和教学都是为学习而设,必须考虑学习者的情况,包括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或缺漏;备可以深化对教材的把握,在课堂操作时顺序引导,从而优化教学。
二、树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应拓展到学科以外。目前,历史高考中的材料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政治高考中的材料题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作文审题能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经常在导入新课时联系这些知识,既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拓其视野,又有利于各科教学的相互促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实他们的知识储备。
三、导入阶段应有意设难,鼓励学生质疑。设难是欲扬先抑,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然后一鼓作气破之。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是无疑,到此方是长进,”质疑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途径,也是学习上有兴趣的一种表现。教师应对学生的质疑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和帮助, 引导他们自己解决疑难。教师的态度和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注意信息反馈,以便调整,进行整体教学。课堂教学随机性很强, 尤其是在导入阶段要注意及时调整,这就要求教者注意学生的反馈情况,以此因势利导。这样,可使教学过程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总之,课堂导入应和“凤头”,精彩而别致,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好接受新知识和积极思考的心理准备,而且要注意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 以强化这一兴趣,从而促进教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把学生从“知之”引到“好之”,然后,提高到“乐之”的境界,唯如此才能使语文教学恢复生动、活泼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