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辨“丑”远“恶”——亲情教育之必要补充
“没有爱,就没有恨;没有恨,也就没有爱,”没有对“丑”、“恶” 的批判与摒弃,也就不可能有对“美”的鉴赏与追求。在培养学生对“美” 追求的同时,还必须教给学生辨别美丑的方法,通过对“丑”的批判,强化对“美”的追求。
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就应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比较,点明其变化的准则乃是听说于勒有钱与否:当听说于勒发了大财时,就盼望于勒早点回来,把他的信当作福音书;而当在船上遇见身无分文的穷水手于勒时竟然不认他、惊恐万状地躲开他,并责骂“我”多给了他几个小费。
所有这些,说明菲利普夫妇根本就没有兄弟情谊,由此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教学中,不但引导学生认识、批判菲利普夫妇的“唯利是图”的丑恶性格,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及其对人的“异化”,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又如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焦刘两人的性格特征及其爱情悲剧产生的性格原因,还要进一步认识其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历史原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其悲剧产生的必然性,加深对封建制度罪恶的认识。使学生在回肠荡气的焦刘爱情感染下,获得对“爱情”的初步认识,提高对美丑的辨别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其他如奥楚蔑洛夫这样的“走狗”形象、“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 形象、使闰土变成“木偶人”的黑暗社会以及祥林嫂走上绝路的种种原因等等,教师应通过人物形象分析,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憎感情,认识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从而揭露其丑恶的社会现实。并以此为对比,加深对社会主义今天的了解,激发其爱国感情。
总之,应通过对比、点拨,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并在对比中明辨是非,提高鉴别美丑的能力,激发其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