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浅析
广东省湛江市湖光中心小学 吴新龙
几年来,小学语文界倡导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摆正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这已成为中国特色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然而,如何“加强”, 如何“摆正”,仍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新疆特级教师张岚提出:“在教学中,应将形式多样的‘读’贯穿在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①笔者认为, 这个提法很有见地,特别强调了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下文结合教学实际, 也谈些肤浅的见解。
在阅读教学中,读是说的前提,是写的基础,同时也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是语文能力训练的核心。读,不仅能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还能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知语言文字的知识和规律,又在感知语言的过程中砺练了读的能力。”从阅读的基本形式来说,有默读、轻声读、朗读。默读,边读边思,边看边划,易于发现问题;轻声读,通常带着问题读,有助于认识问题并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朗读,一般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轻重缓急的语势,在加深理解课文的同时增强了记忆力。从导读的过程来说,有范读、试读、熟读。范读,即教师或学生作示范地读,通过声情并茂的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又给学生以读法作向导;试读,听了准确、生动的范读, 学生自然而然会跃跃欲试,通过自由尝试的读,初步感知教材,并从读中悟法;熟读,经过反复的读,学生不仅会读熟课文,而且会熟读成诵,熟中生巧,触类旁通。从阅读的速度来说,有速读、限时读慢读。速读,就是量力
(理解能力)而行尽快地读,从而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的读,一般有扫读、跳读、选读、略读几种;限时读,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阅读材料的任务的读,这种读法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读书的注意力,其效果甚好;慢读,也就是边读边想,慢咀细嚼地读,对一些内容生疏或较复杂的课文,可运用这种读书方法,以求得较全面、透彻的理解。从参与的角度不同,有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齐读,即全体或小组齐声朗读,要求声音响亮、悠扬、整齐、不留痕迹;个别读,即指名个别朗读,要求字音清晰,节奏明朗, 停顿自然;分角色读,即分成小组或安排几名同学分别扮演角色朗读,除要求语音准确,语速适度,语气流畅外,还要感情充沛,富有动感。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按上述方式或方法交替地进行读的训练, 并且做到目标明确,因文择法,灵活变通。譬如,有的课文(如《凡卡》、
《金色的鱼钓》等)篇幅比较长,初读时要从“开头”到“结尾”读一遍, 往往很少学生能始终读得好,而读起来“走调”的或“南腔北调”的又不是个别,甚至有的读得不耐烦了就“装腔作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异读方法——“歇读”法,具体操作方法是:读前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引起他们读书动机,读中同样有的放矢地引导,通过这样导读的训练,使学生从导读中获取语文知识,为提高语文能力作铺垫,同时还使学生读而不厌, 效果颇佳。
又如,有的课文(如《囚歌》、《桂林山水》等)语言韵律优美,感情内蕴丰富,而有的语句意思比较含蓄,意境比较深远。因此,我们就采用“回读”法,即指导学生在表情朗读过程中重得(一般重得二至三次为宜)朗读
感情色彩比较浓郁的语句,以加深理解,增强语感。采用这种导读方法,一般要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而让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然,首先要求教师作好“回读” 的示范,“身教”辅以“言传”。这样指导朗读,卓有成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越读越想读,回旋激昂的琅琅读书声渲染了课堂氛围,大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学生在多次反复的表情朗读中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魅力,从而使他们获得了“美”的熏陶。
其实,在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方式方法不胜枚举,如领读、引读、诵读、述读、自由读、答问读、接龙读等,这里不再作赘述了。那么,该如何加强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呢?对此,我们还要牢记朱立生同志曾经谈过的这样几点:“(1)读书的面要广,尽量让人人都有读书的机会;(2)读书的量要大,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3)读书的质量高,要让学生能抓住语言文字的意义的情趣,读出滋味来,并达到熟读成诵。”②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以“读”为主线,经常变换读的训练方式方法,准确把握每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适时点拨,相机诱导,引发学生对读书产生持久不衰的情趣, 从而使学生养成乐读、勤读、好读的良好习惯。
附注:
①张岚:《有目标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刊登于《小学语文教学》1995 年第 3 期。
②朱立生:《在语言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刊登于《小学语文教学》1995 年第 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