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释词方法”浅议
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乡小泉眼小学 邓显民
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词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斯大林说: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词汇反映着语言发展的状态,词汇越丰富,越纷繁,那么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展。”《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要重视词汇教学”。词汇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读写能力,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要想使学生的词汇丰富,就要积累词语,并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加以正确运用,积累和运用词语是以正确深刻理解为前提,而确切地解释词语又能加深巩固词语的理解。解释词语不能单靠抄字典上的释义(有时又是不允许的),也不能只靠死记硬背,而主要是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用恰当的释词方法来理解词语、解释词语。
那么,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哪些呢?通过近十年的语文教学,总结出如下若干种适用的释词方法。
- 同义换言法。即用比较熟悉、浅显的同义词来诠解词语的方法,亦即古人训诂方法中的“互训”。①用今语释古语:米行——粮店;眩目——耀眼;稽首——磕头;②用普通话释方言;叫哥哥——蝈蝈;罗汉豆——蚕豆;
③用浅易的普通话释深奥的书面语:鄙薄——轻视;战栗——颤抖。
- 反义词的否定式法。该法通常借用反义词的否定形式或有关词语的否定式做词义的解释。如:颓唐——精神不振作;陌生——不熟悉;拉杂—— 没有条理。用这种方法解释词语,时常要和同义换言法配合使用。如:亵渎
——轻慢,不尊敬;耐烦——不怕麻烦,沉稳。
-
形容描绘法。即用描写性的语句生动形象地解说词义的方法。它适用于解释一部分动词和多数的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如:蜿蜒——像蛇或蚯蚓行走那样屈曲延伸;乐滋滋——形容满意而喜悦的样子;飘悠——在空中或水面上轻缓地浮动;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娇艳美好。用此法释词,常用“像⋯⋯”“形容⋯⋯的样子”等词语来帮助描写说明。
-
比喻法。有些词语,难以用简明扼要的话解释,或者也没有必要从字面做解释,在语境中用的是比喻义,就要说明它比喻什么。形式为“比喻⋯⋯”。如:疙瘩——比喻不易解决的问题;赴汤蹈火——比喻不怕危险, 不怕牺牲。
-
语素分析法。即对组成词语的各个语素进行分析,再综合理解词义的方法。它适用于解释某些合成词和一部分短语。如:敬畏——又尊敬又害怕; 拜访——亲自恭敬地到别人家访问;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用语素分析法,有时候不一定要对每个语素都平均使用力量,可抓住关键的重点语素来加以解释。如“拾金不昧”,其中“拾”和“昧”是重点语素,“拾”是“捡”,“昧”是“隐藏”,“金”的意义是“金钱或贵重的物品”。然后连起来解释,整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捡到贵重的东西不隐藏起来,设法寻找失主。”
- 语境定义法。就是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来解释词语的方法。它的特点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语境定义法,是解释词语总的指导思想,在实际运用时要与其他方法配合释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碰壁”一词如果解释成“碰到墙壁上”,就成了笑话。要获得正确深刻的理解和诠释,就要联系上下文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解释成“比喻事情行不通”,幽默而又深刻地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没有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反动派的迫害。“碰壁”一词是在联系上下文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又配以“比喻法”来解释的,有的词语则要配以其他方法。
-
字形析义法。它适用于解释单音节语素,即单音节的单纯词。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直接的联系。虽然时代久远,汉字的形体和语素意义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许多象形字(日、山、鸟)、指事字(本、上、刃)、会意字(休、众、卡)的表意性是比较明显的。形声字占现代汉字的 90%以上,声旁标音,形旁表意,更为我们理解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赡养”的“赡”,可由意符“贝”推知与“钱财”有关。
-
引用例句,结合作品进行解释。如:等闲。①平常。“烈火焚烧若~”。
②随随便便,轻易。“莫~,白了少年头,空悲切”。③无端,平白地。“~ 平地起波澜”。
9·先从词语的来源或出处入手,介绍本义,再说明引申义、比喻义或借用义。如:杞人忧天。《列子·天瑞》里说,有个杞国人老是担心天会塌下来,自己无处安身,以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后来用“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和无根据的担忧。
-
下定义法。所谓下定义法,就是用精练概括的语言对某一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某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出确切的说明的方法。一般适用于解释名词术语。用下定义法解释词语时,可以借公式:被解释的词=表示该词不同于其同类事物性质的修饰限制成分+表示与该词邻近的大范围的抽象事物,亦即种概念=种差+属概念。例如:化石——古生物的遗体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名词——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
位置推义法。即根据词语前后的位置关系,推知相对应的字词的词性和词义的方法。它适于解释并列式双音节合成词和并列式短语。在汉语中, 上述两类词语是由同义语素或反义语素构成的。这种前后对称和谐统一的结构特点,为理解词语、诠释词语、运用词语提供了便利条件。如:休憩,可由“休”推知“憩”为“休息”之义;好歹,可由“好”推知“歹”是“坏” 的意思;销声匿迹,可由“销”是动词,推知“匿”也是动词;夙兴夜寐可由“寐”是“睡觉”推知“兴”是“起来”的意思。
上面所列举的几种方法,各有优点,也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不能拘泥于某一种方法。释词要力求正确、明白、简练, 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突出词义的主要内容或者重点。
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用教。”采取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才能使学生掌握这些释词方法,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呢?我的做法和体会如下。
- 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上面的 11 种释词法,可以按年级、学期拟定为——小学三年级上下学期分别传授第 1、2 种释词法,四年级为第 3、4 种,五年级为第 5、6 种,六年级为复习巩固。初中一年级为第 7、8 种,二年级为第 9、10 种, 三年级上学期为第 11 种,下学期则复习巩固。
一学期一个专题,课外收集整理词汇,课内利用选修课、活动课、阅读
课等时间做进一步讲解,这样还拓宽了课外活动的内容。这些释词方法在向小学生介绍、讲授的时候,要注意通俗性,少用术语。举例要适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避免枯燥。像“语素分析法”可解说成“分解字义法”“拆合法”,“语素义”说成“字义”,如此等等。
-
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先拟定专题,让学生课内外收集某类词语及注释,并试着总结规律,再在班级展览、交流、小组讨论, 然后教帅在课堂上专题讲授,最后做练习。练习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举办游戏课,寓教于乐,增加趣味性。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有意渗透、巩固释词方法。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理性认识深刻。
-
要因材施教,正视差异性,体现层次性。学生的先天素质、知识基础、智力状况以及个性,是存在着差异的,这就要在释词方法的教学中因材施教, 不搞“一刀切”。比如对积累词汇感兴趣的小学生可以鼓励他们搜集一些像“亮晶晶”“雪白”“凛然”“遥远”“蜂拥”“忸怩”等类型的合成词或单纯词,并做进一步的探究,诸如释义、用法的规律,等等。中学生范围可以再宽一些,难度再大一些,这对培养他们积累词语的习惯,体会汉语的特点,并从中感受汉语的美感和魅力,都有一定的意义。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释词方法,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开发智力, 减轻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学生掌握了释词方法,如同给他们安上了船桨,他们就可以在浩瀚的、色彩斑斓的词汇海洋里自由地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