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实做好学生越轨的防范工作,班主任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良

表现及征兆,掌握对越轨生的诊断技术

一般说来,这种诊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了解和收集被诊断者的详细材料。资料收集应及早进行,并要尽可能详细。收集材料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心理测试、档案调查、找相关人和被诊断者谈话等。收集材料的范围和内容包括两方面:

  1. 被诊断者的个人情况,包括:

a.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信仰、学习成绩、家庭住址; b.各项生理发育的记录;

c.生活史和罪错史;d.智商、兴趣、特长、能力、个性特征及语言习惯; e.交往的范围和方法。

  1. 被诊断者的小环境状态,包括:
  1. 家庭情况,主要指家庭成员的历史、婚姻、经济关况、与被诊断者的关系以及家庭类型和残缺程度;

  2. 社会关系,指邻里及其交往的次数分布和亲疏程度等。

另一方面,通过对被诊断者进行详细的观察研究,认识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反常表现,从而发现问题。大量材料表明,被观察者在严重越轨之前, 都会发生一定的心理变化,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来。如果教育者能及时掌握他们的越轨征兆,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及早采取帮教措施。在观察中, 要特别注意以下现象:

a.学习成绩的变化; b.服饰的变化;

  1. 学生的生理变化;

  2. 注意的角度或兴趣的变化;

  3. 经济上的两极变化,一是开支明显低于惯常标准,一是开支明显高于家庭收入所能提供的水平;

  4. 交往的变化;

  5. 语言及行为习惯上的变化; h.课外活动内容的变化;

i.异性同学之间关系的变化。

掌握上述诊断技术,不仅需要教育者有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而且还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现代科学知识。因此,除加强班主任自我修养外,学校还应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不断有更新知识和总结经验的条件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