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性格与学校教育

学校是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教育的场所。学生在学校不仅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也接受一定的政治和道德教育,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形成着自己的性格特征。学校教育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有明确的目的,即培养目标;(2)有确定的教育内容;(3) 有固定的教育组织形式;(4)有精心组织的教育活动;(5)有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6)有教育场地和教育设施;(7)有稳定的教育周期。相比之下,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难以达到这些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学校教育的力量仍然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学校教育可以并且应该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实行有效的调控,起到主导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学生性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班集体和教师这两方面的影响来实现的。

学校集体组织对性格发展的影响。学校中的集体组织很多,有班集体、少先队、共青团等组织,这些组织的活动要求,对学生性格形成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特别是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在班集体中得到关心爱护、受到尊重信赖、感到温暖快乐的学生,他的情绪会是积极稳定的,行动是大胆、自信的,与人相处是团结友好的,对集体是关心爱护的。反之,则容易形成冷漠、孤独、自卑、消极、敌对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有的心理学家研究了班级指导对“角色”加工的意义。实验是在小学五年级有 47 名学生的一个班上进行的,教师挑选在班级中地位较低的 8 名学生,任命他们为班委会干部,在他们担任和完成班级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并追踪研究这些学生在班级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和性格特征变化的情况。一个学期过去进行测定,发现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有显著变化。从前,他们一向不被人重视,而当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担任一个学期的班干部之后,班上第二学期选举时,这 8 名同学中有 6 名又被选为班委会干部。

另外还观察到这 6 位同学在性格方面,诸如自尊心、安全感、活泼性、协调性、诚实性、责任心、活动交往能力等特征都有所变化。从全班的统计来看, 原来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的性格孤僻的儿童比例也大大下降了,整个班级的风气也有所改变。但不是任何班集体对学生性格和形成都发挥积极作用。班集体必须在教师指导下,有正确而又明确的目的性,挑选出合适的班干部, 组织起班集体的领导核心;建立起和谐、友爱、民主的班级气氛,发扬正气, 能与不良倾向作斗争;对班级成员有严格要求,有严明的纪律。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班集体的成员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例如,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的班集体,会促使其成员奋发上进、不甘落后、乐观活泼、友爱合群等良好性格的形成,反之就会使学生消极怠惰,不思上进,即使少数同学想上进也会因为难以抵抗压力和诱惑,最终陷入“同流合污”的境地。另外,学生在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集体中进行学习和工作,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的性格,组织性、纪律性、克服困难的坚韧性、勇敢顽强等性格特征都具有重大意义。

团队教育在性格形成上的作用是很大的。团队活动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能丰富人的心理活动,因此使人易于接受。在接受和执行团、队委托给他们的任务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面临社会性需要与个人需要,即集体

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完成任务和执行条件之间的矛盾。解决上述矛盾的过程也就是集体主义品德和意志、性格成长的过程。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良好的性格得以逐步养成。例如:担任团、队的干部要求有责任心、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处事公正、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等性格特征。而这些良好的性格特性,只有在执行班级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形成。一个受到教师肯定、尊重、温暖而平等相待的学生,往往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也容易养成热爱集体,热爱老师等性格;一个受到教师否定、排斥、冷漠而不公正待遇的学生,易产生敌对情绪,养成消极颓废、自卑等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