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生方面的原因及对策

  1. 个性品质。学生个体的自信心、学习兴趣、气质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影响着他们的课堂答问。不难发现,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性格内向、沉默

寡言、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即使完全理解,也不敢回答。对此,教师要掌握激励的艺术,创设情境和条件,为他们提供机会,从而使他们通过教师的激励和对自我价值、能力的肯定,树立信心和勇气,大胆发言。

  1. 知识储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牢固,分析认识问题能力差,不善于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这是造成学生提问不能作答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教师不仅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巩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以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储备,努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能力水平。学生个体的能力水平存在差异。同样的问题,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能够作答;相反,学生能力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则不能回答或答不完整。所以教师要“吃透”教材。发问时也要“吃透”学生。在强化能力训练的同时,要启发诱导,机智处理。如: 给予更长的思考时间,补充适当的条件,改变提问的角度方法等等。

  3. 情绪状态。学生的情绪状态不仅影响着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而且影响着他们对答问的态度取向。特别是答问对象对教师心存戒心、甚至有逆反心理时,往往采取消极态度拒不作答或不愿作答。因此,教师在注意保持自身良好教学情绪的同时,要善于利用情绪因素的一切特点,运用激励、暗示等手段和方式调控学生的情绪。对教师存戒心甚至有逆反心理者,教师要加强和他们沟通,找出症结,对症下药,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信任与期待, 乐于接近教师,认真对待课堂提问。

  4. 学习风气。松散、懈怠、互不关心、缺乏生气的不良集体,不仅使其中的学生个体产生思维的惰性,形成很强的心理依赖,易受他人的暗示性影响而简单、盲目地接受他人的观点和行为,而且容易造成个体间的冷漠、嫉妒、甚至敌视,在他人答错或不流利时便嘲笑、起哄,造成学生不敢口答。对此,教师在加强纪律教育的同时,要注意运用各种方式把班级建设成一个有健康的集体舆论、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奋发进取的良好习惯和风气的集体。此外应注意做好对不良小群体和对班集体破坏性较大的差生的疏导和转化工作,使他们逐步改变不良习气,自觉维护课堂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