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方面的原因及对策
-
教学作风。教师的教学作风影响着学生的课堂答问。部分专制型的教师,由于平时对答错或不能作答的学生随意训斥、讽刺和挖苦,不仅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且造成了对答问的惧怕心理,因而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久之,他们对教师的提问或不能作答,或不敢作答,或采取一言不发的逆反态度;而放任型的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认真辨析,也不主动明确。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民主的作风,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才能,允许并鼓励他们展开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大胆求异,使他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
问题难度。课堂提问中,学生不作答或不能作答与教师所提问题的难度密切相关。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个性差异, 精心设计提问,并注意对象的选择。从而使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使提问有一定的梯度,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
对象选择。不同的答问对象选排产生不同的答问效果。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实际不了解,或忽视个别差异,提一个问题,先让一个学生回答,他答不上,不是加以引导,而是又让另一个同学回答。结果出现几个学生都站着一言不发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平时要注意全面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 并以此来合理选择答问对象,安排答问顺序。一般问题先让学生回答,回答不上,逐渐引导,再让更好的同学回答或补充纠正。调动全班积极性,有点有面。
-
答问时距。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回答,而不留思考的余地,这种快速作答的模式虽然适用于练习或复习,但却与学生“思考——评价——发现”的思维规律不符。由于学生缺乏思考时间,对所提问题不甚理解或完全不理解,即使有的理解了,也容易造成因紧张而瞬间遗忘不能回答的情况。因此提问后一定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特别对于思维敏捷性较差的学生更应如此。
-
问题表述。教师对所提问题的组织和表达如果不明确或太空泛,就会使学生抓不准要领,缺乏思维的方向而失去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学生觉得似是而非,不能明确,不敢回答。因此,提问时一方面教师要明确学生理解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摸清抓准,切中要害,从而使自己有的放矢地提出确切而具体的问题;另一方面注意语言的表达,用简明、确切的语言,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发问,缩小回答内容的范围,避免产生歧义,防止浪费教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