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表达的方法

点状的对象可以按照它的种类(即质的方面)来理解。如已经叙述过的, 这里指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点,而是范围不大的面状体,对它们来说形状无关紧要,或者由于比例尺的原因不能把它们的形状表现出来。就人类的聚居点来说,如果不是从数量上,即不按照人口数来理解它们,在大比例尺地图上只有单个房屋属于点状对象,而在较小比例尺的地图上,所有的村庄和较小的城市都属于这一范畴;在比例尺更小的地图上,中等城市和大城市也归于这一类。除了极大比例尺的地图以外,采石场、矿场之类对象,稀有植物或动物产地,某些矿产或岩石产地,作物种植地,工业所在地,也只能作为点来理解。在天气简图上,天气现象的一部分虽然实际上 涉及的是面的现象,但是为了方便起见也只是点状地作为观察站的特性填入图中。

用以代表点状对象的符号也是点或者面积很小的面,在它的图形上填充或者用颜色标志着所要表述的特性。这种符号的选择与其说是一个科学逻辑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制图技术问题,在这里无须再进一步讨论。固然使用点状符号不会提供一目了然的图象。但是,这里涉及的现象在实际上也是点状的,并且不能一下子就全面看清。地形图上对地点的表述也不是一目了然的。在这里,正是不明了性才符合实际情况。面对着各个物体的多样性,只有通过缩小到小比例尺时所要进行的概括,才能实现明了性。

如果想在一幅地图上表现各种对象因而必须对某些地点加上多种标志, 例如一个城市作为各种不同工业的所在地,就必须在它旁边放上多个符号。这些标记必然要放在靠近该地点的地方,这样就不但必然放弃轮廓的真实性,而且必须放弃阅读的便利。特别是许多经济地理图,随着这种符号的堆积而被搞得乱成一团。为了避免这一点,必须把某些概念归并为更一般的类概念,例如把亚麻纺织、棉纺织、毛纺织和丝纺、丝织综合成为纺织工业。毫无疑问,这样作要牺牲地图的丰富内容;但是,如果我不能把这些东西都收入图中,那么即使材料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要把点状对象压缩到较小比例尺图上,可以用两种办法进行概括。一方面可以选择,把不那么重要的或者不那么感兴趣的事物略去,只留下那些比较重要的或者比较有兴趣的事物。这就是地形图在聚居点方面进行概括的方式。但是,也可以综合若干原来是单独的事物而构成一个复合体或者集合事物,即表示出矿区以代替矿场,咖啡产区以代替单个的咖啡种植园,把一些单个的玄武岩露头归并起来等等。以标出露头所在的地区来代替实际的

露头,就不知不觉地过渡到面的表述了。如再考虑到露头的大小或出现次数, 那就已经在运用数量的表述了。

如果不是陈述事物的种类和特点,而是它们的大小、强度或者还有数目, 简而言之,陈述点状事物的数量情况,表述就稍有变化了。按其人口表述人类的聚居点,或者一个矿场、矿区所开采的矿砂或者煤炭的数量,进出口商品量的大小,一个港口和商业城市船只出入的数量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一个气象站的温度和雨量也可以这样理解。

在这里,表述也使用点状符号和准确的小块平面。但是因为这涉及数量的陈述,人们更为重视的就不是形状,而是它的大小和用着色或者阴影表现的强度;形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应于所要表述物体的实际轮廓。例如人口统计草图就是建立在这个原则上。人们曾经指责这种草图不明了;但是,可以根据同样理由指责所有地形图。人口统计草图和地形图一样表现所有各个居民点;差别只在于地形图以地形的形状为对象,人口统计草图以人口数量为对象。自然界不是明了的地方,地图也不可能是明了的;那么明了性就只有通过概括来达到。

和比例尺缩小联系着的概括也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选择,例如局限于较大的聚居点,较重要的海港地区等等。但是,这种概括的方式是片面的,因为它只适用于较大的对象而略去较小的对象。如果问题着重在一个区域的居民数而不是各个居住地点,着重在一个矿区的开采量而不是各个矿场,则又可以把单独的点重新合并起来,把单个房屋合并成地点,把各个矿场的开采量加起来也还是画成点,这些点就和实际不完全符合了。另一方面, 人们可以完全抛开单个的点,而在进一步缩小时则必须这样做,并且把这些点所表现的居民数或者生产量和其他数量的特征设想为分布在整个面上。这种思维的过程和视觉的过程是相适应的;如果从较远的距离来观察地图,那么除了较大的点外,那些单个的点都淹没在一片灰色的面中,面的颜色是暗一点还是亮一点则取决于点的数量和大小。就是说点状形体的数量表述,在还原到较小比例尺时归结为面的数量表述。

在点状和线状形休的表述之间不存在什么根本的差别;对于线,我们必须区分为质量的和数量的表述。

我们通常分类进行考察的线状形体主要是河流和道路。在这方面,我们是把它们理解为形状的事实和地表的情况,还是更多地注意到水的流动过程和交通的过程,则是无关紧要的:线性运动即使没有在地球表面上留下痕迹, 同样可以表现为感官可以辨认的明显的线。这种表述是通过线或者通过窄的以双线包着常常是黑色的或彩色的条带来实现的。可以用直的或者弯曲的, 完全的或者点绘的线的形式,以及填充的方式,来区别自然特点,如街道的情况或者运输工具的种类。

比例尺较小时,就略去那些较小的或者不大重要的河流、道路等等。但是,也可以用类概念来掌握线的特点,按照河流或者道路和运输工具的一般状况来标志整个区域,并由此转变到面上的表述。

如果我们想按照河流的水量或者水流运动速度来表征河流,按照道路的上升坡度或者按照交通量的大小来表征道路,那么就需要对线状形体作数量的表述。条带的宽度和填实的程度,或者条带着色的鲜明程度,均可用作表明手段,或者象在骑自行车者用的地图上那样把道路剖面图插入地图中去。在这种情况下要缩小到较小比例尺时,也大都满足于删掉较小的河流和道

路,并在描绘较大的河流和道路时加以简化;有时也可以把若干条线合并成一条,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均匀地分配到面上去的办法。

面的表述重要得多。在地形图所表述的对象中,地势和栽种植物是平面的,而在另一些地图上,平面的现象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从很近处看并以大比例尺绘出时是点状的或者线状的现象,如植物和动物的产地或者矿产露头和工业,从远处观察的时候也会相互过渡,仅表现为一个面的各种变种, 因此在较小的比例尺中必须把这些现象理解为变种的属性。

面的特性也可以有不同的种类,或者有程度的差别;因此,在这里我们也不得不区别质量的和数量的表述。

属于质量现象的,例如区分为不同岩石和年代阶段的固体地壳地质单元,地表形相的类型,植物界的植被(按其生活方式)和植物区系(按其系统组成),从种族、民族、宗教角度看的人口组成(至少我们可以单纯从质的方面来理解这些现象),国民经济的特征,特别是农业的特征。在其境内出现有某些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或者能获取某些产品的地区,也可以作为具有一定特性的面来理解。制图表述的前提是按类概念所作的分类;例如, 只有已经对固体地壳的资料按照它们的性质或者地质年代作过区别和分类时,才可以开始地质图的绘制。分类可以局限于某些个别的性质,一般地说, 它可以是单纯描述的或者成因的;但是,分类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地图的价值首先系于分类的好坏。但是现存的分类常常必须在绘制地图时加以改变, 特别是必须加以简化,因为绘图所能使用的色彩和绘画区分手段往往只是有限的几种。被区分开的概念都必须是空间的概念,并且分别出现,才能在地图上区别对待。例如植被地图所表述的因而就不是植被形相,而是植物群落, 植物区系图不是表现各个亲族的出现情况,而是植物区系,即是许多亲族的特有的组合。因此,较小比例尺的地质图不应是岩石地图。如果现象非常错综复杂,以致在选定的比例尺中已经不能把它们分辨开来,那就必须或者建立复合概念,例如把许多植物群落归并为植被区域,或者必须用线条和加点来表明空间的联系,在民族地图和宗教地图中常常采用这种作法;因此,如果不想过分损害清晰性,就只能把少量的不同现象类别加以归并。

在平面表达中是使用颜色还是阴影或者加点,埃克特曾经对此下过断语,认为这不是方法问题,而只是一个技术和费用问题。用颜色给人的印象更深刻些,更清楚些,但是费用大,这就是在实际上为什么常常必须放弃这样作法的原因。选择颜色时往往模仿自然,用蓝色代表水,用白色代表雪和冰,用绿色代表森林,用褐色代表沙漠;但是,颜色的选择大都根据惯例, 大致是通过光谱上的颜色顺序模仿自然的层次,例如地质年代的层次,或者运用相近的颜色模仿物体的天然亲缘关系。

在缩小到较小的比例尺时,概括的两种主要方法都要运用。图形的轮廓被简化了,较小的产地被压缩或者合并在一起了。但是,同样必须简化分类, 放弃不大重要的区分,必须从低级过渡到高级的类概念。这时必须注意使这种较高级的概念仍是具有地理意义的;在地质年代阶段上,它所包括的时期越长,就越会丧失这种意义。

不同强度或者数量的平面状态,例如有气压的强度,温度的度数,降水量,风的强度和洋流的速度,水的物理状况。固体地壳的隆起和下沉也是强度差别,因此对它们的表述和上述各种现象相一致。孤立的点或线和较小的面的表述,如果问题不再涉及对各个个别对象本身的理解,而只是把它们相

对地理解为面的组成部分,例如密度或者别的什么,则也属于这一类。在大比例尺地图上,如果各个对象还可以清楚地辨别,这种设想就是勉强的,大比例尺的人口密度图是一种荒唐的作法;在较小的比例尺中这种设想才是有道理的,在这种比例尺中,各个人口集中点消失了,随着比例尺缩小先是单个居民点和村庄开始消失,然后轮到较大的地点。困难在于选择和划分取密度值的面积单位;作为这方面的一般规则,只能说这种单位不可取自与此不相关的观点,特别象国家境界,而要取之于事物本身,而且不可机械地进行, 必须引用关于实际分布的一切知识。

对绘图员来说很重要的一个差别在于他对上述那些现象的了解。只有这些现象中的该部分在整个面积上或者面积的绝大部分上的强度是我们已知的,绘制工作才能立即开始。实际上,只有在作过精确测绘的地区,固体地壳的高度状况才可以说属于这种情况。我们大都只是从密集程度不等的单个水深测量中了解海洋和湖泊的深度,从各个观察站的观测中了解大气的气压、温度和降水情况。因此,表述工作的前提是广泛的假想补充和构想,这一点在制图表述的一般特性一章中已作过讨论。

数量的理解既可以指强度相等,也可以指强度等级。

按前一种观点要绘出同等强度或者同一数值的线,在文字上曾经使用“等值线”这个一般的词来表示这种线,但它却并不成功,也可以划定强度等级并用不同的颜色和阴影来区别。如果现象的等级是逐步过渡的,用线来表述就特别合适。第一批这样的线是等高线和等深线。高斯绘出了等磁偏角线, 洪堡绘出等温线,自从那时以来绘出了越来越多的新的这类线。绘制这类线的方法不必进一步讨论了。在缩小比例尺时,各种线都被简化了,大量的线中只有主要的被保留下来。在全球地图上的只剩下最一般的特征。也可以表述抽象的东西以代替直接的现实,或者更正确地说是假想;例如在表示气压和温度时人们习惯于排除高度的影响,就是把它们还原到海平面。

为了使区别更明显,可以用面的着色或者阴影来补充线的绘制。如果层次不存在,或者层次无关紧要,而是要描绘那些往往是截然分明的差别和对比,着色和画阴影线的作法就获得独立的意义。这尤其适用于表现人口密度以及一般地表现平均数值,这些数值往往以甚大的对比直接相邻出现,例如在山脉转入平原的边缘地带。在着色时,选择颜色是重要的。常常对相邻的层次施以显眼的突出颜色,对不挨着的不同层次却相反地施以类似的颜色。这和实际是矛盾的。一种颜色的层次或者一系列接近的颜色层次,如果按照光谱顺序或者高度造型的规律,将是符合实际的。

另一种观点,即等级的观点,只对某些现象是重要的。在地形绘制时除了等高线外,用阴影表述坡度同样是适宜的;梯度对气压也是重要的,因为风的强度取决于它。如果这类地图缩小比例尺,就必须用平均的气压梯度来代替各个实际的气压梯度。

每种制图表述都得采用上述六种表述方法中的一种。但是它们只指出原则,细节上则可能有许多改变;人们必须反复提出合理地建立要表述的地理概念这个问题,这些概念必须易于表现又有丰富的科学内容。但是回答这些问题不是制图学理论的任务,而是地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内容,如果我们现在来审查地理学不同部门的地图表述,则必须以它们的概念构成为先决条件。在这方面我们显然只能考虑其一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