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锋自磨砺出的彼得森

纽约有一家“特色戒指公司”,专以产销订婚、结婚戒指为业,在美国颇有些名气。公司的资产究竟有多少尚不得而知,只知它年收入早已超过 6 位数字。这在银行家、金融家云集的华尔街当然算不得首富,但是要知道公司仅仅是经一代人的奋斗从无到有创建起来,人们就不禁会好奇地打探其中的原委了。

亨利·彼得森,1908 年生于伦敦,幼年丧父,后随母亲移居纽约。彼得森在母亲含辛茹苦的养育下长到 14 岁。这时,母亲不幸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由于生活所迫,小亨利不得不结束半工半读的生活,过早地到社会上做工赚钱。近两年的零工生涯使小亨利深切地体验到挣钱的不易。

亨利的母亲病情有所好转,她看到儿子靠干杂活混日子,觉得不是长久之计,认为他应该学一门正经的手艺为立身之本。于是她碾转托人介绍,把儿子送到运河街的一家珠宝店去当学徒。亨利对珠宝行业既不了解,也无兴趣,只是不愿再让母亲为自己奔波操劳而违心从命了。

这家珠宝店的老板卡辛是纽约最好的工匠之一,凡经他手镶嵌的首饰都能卖大价钱。俗话说,“能人多怪僻”。卡辛自恃手艺超群,便目中无人, 言语刻薄,对伙计们极其严厉。亨利上工第一天,卡辛就让他练习凿石头。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要求用手锤和钻錾打成 10 块形状、尺寸相同的小石块,并规定干不完不准吃饭。亨利从来没干过这种活儿,但也得硬着头皮干。他先把大石錾开,留出 10 块小石,把碎石扫在一旁,然后以 10 块中最小的那块为标准,慢慢雕凿其他九块。说来容易做来难,稍不小心,凿掉一大块, 结果比标准石还小,只好再以这块石为标准,凿其他九块。就这样越凿越小, 最后这 10 块小石已与扫在一旁的碎石相差无几了。

实际上,这是一项永远不可能做得合乎要求的工作。卡辛要亨利这样干, 目的是要他练习基本功,同时也在考验他的意志,磨炼他的性格。

日复一日地敲打,一錾一錾地雕凿,亨利尽自己努力去干,顺利时看不见他有什么喜悦的表情,失败了也不见他懊恼。这样干了 5 个月,亨利与刚进店时相比就像换了一个人。

从些,卡辛除了管饭外,每星期还给亨利 3 美元工钱。同时,亨利也换了一个工种——磨宝石。这是一项更需要耐心的艰苦工作,一块钻石一般要磨好几天才成,特别是在冬天,蘸着水磨,手指冻得像针扎一样疼。这种枯燥的工作亨利于了整整 3 年,待到结束这项工作时,他性格上的棱角几乎像宝石一样被磨掉了。一个优秀的首饰工匠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还要有遇事不慌,临急不乱的修养,这种修养只能靠生活阅历或有意识的锻炼得来。3 年半的学徒生活虽然苦不堪言,但它为亨利以后手艺上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正当亨利的技艺越来越高,眼看要熬出苦海的时候,一次偶然的误会使师徒闹翻了脸,彼得森只得离开卡辛的珠宝店。失业后,彼得森几经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为工厂检查首饰质量的工作,倒霉的 30 年代大萧条就来临了,他就像跌入黑暗的深洞一样失去了刚找到的工作。环境迫使彼得森闪出一个念头:自己支摊子搞首饰加工。

所谓自己支摊子,要求并不太高,不过是找个地方摆一张工作台,问题是在房租昂贵的纽约到哪里找这块地方。

他在报纸广告栏上看到一个卖手表带的人因房租费,想找人搭伙合租, 就按地址寻找。租金是每月 20 美元,并且要先付租才能搬入。彼得森囊中拮据,只得四处求人,好歹借来钱付了房租,就铺开摊子干起来。

为了支付高昂的房租,彼得森只有拼命干才能维持生活。他每天早晨 6

点半起床工作,直到凌晨 2 点才躺下,不但周末不能休息,就连礼拜天也没

时间去教堂。他这样苦熬了 1 年多,每星期能挣到 25 美元,仅维持一般生活水平。

彼得森的苦没有白吃,他在首饰行业中逐渐有些影响了。他在拼命奋斗中,终于看到光线耀眼的出口。原来新泽西州的一家戒指厂的生产线出了问题,急需一个有经验的工匠做装配工作,听说彼得森有些名气,就请他去负责。工厂每天工作 8 小时,但另有一些人慕名来找他加工首饰,他不愿拒绝,

就在下班后干。这样一来,他的收入就多了,有时每星期可以赚到 170 美元。随着彼得森名气的增加,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他一个人实在应付不了这

些活计。于是,彼得森租了一间大房子,又雇了两位雕刻工匠,扩大了加工规模。就在这时,新的打击又落到他的头上,新泽西州的那家工厂生产线恢复了正常运转,不再需要他了。这个厂一直是他最大的主顾,断了这条路, 他扩大规模的努力不但白费劲,反而使自己陷入困境。

彼得森知道,缩小规模继续搞加工,是不会有什么大出路的,而搞首饰生产需要的资金太多,他没这个能力。这两条路他都不愿意走,但又必须做出抉择。

在彼得森的半生中,做过的首饰不计其数,其中不乏价值昂贵的珍品, 可是没有哪件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倒是自己当初订婚时用 15 美元的本钱为未婚妻做的戒指使他最偏爱,他永远也忘不了妻子当时戴上戒指时那兴奋、喜悦的眼神,那是他所见过最美丽的神情,是从一枚极普通的戒指上产生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彼得森决定保持现有规模,专门生产订婚、结婚戒指。

专门生产一种首饰,所需资金少多了,但还是需要一笔钱的,亲戚朋友没有能力帮这忙,他只得硬着头皮去向银行申请贷款。这看来似乎不可能, 他自己财产有限,靠什么担保?彼得森碰了几次钉子,心灰意冷,不再去上门求贷,而改换广泛发信的方式四处盲目筹钱,自己也没抱什么希望。不想一家银行常务董事的妻子竟帮了他的忙。这个女人曾让彼得森加固她的红玛瑙戒指,他对彼得森的手艺非常赞佩,对他的忠厚品质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很满意。她极力撺掇丈夫贷款给彼得森。这样的小额贷款对一位常务董事来说当然不算一回事,彼得森就这样争取到了资金。

这样,亨利·彼得森的基业就建立起来了。为突出自己的产品与其他首饰厂家的区别,他将企业定名为“特色戒指公司”。彼得森是一个善于动脑筋的人。订婚戒指早已有人生产,他要想生意兴隆,就得在式样上独出心裁。象征爱情的首饰大多以心形构图,他也不例外,可表现手法与众不同。他把宝石雕成两颗心互抱状,表示一对恋人心相连;再用白金铸成两朵花将宝石托住,表示爱情的美好与纯洁;两朵白金花蕊中各有一个天使般的婴孩,一个是男婴,一个是女婴,手中牵着栓在宝石上的银丝线,以此祝福新郎新娘未来的家庭美满幸福。仅这一设计就能看出彼得森独具匠心了。但还不只这些,他做的戒指表面上乍一看,和其他戒指无异,文章就出在男女婴孩所牵的银丝线上。那丝线上有许多类似多股绳搓在一起的绞纹,实际上是手工缕刻出来的,“绞纹”的数目可以随意增减,这样就为购买者留出做记号的余

地。例如男女双方的生日、订婚日期、结婚年龄或其他私人秘密,都可以通过“绞纹”的多少表示出来。

这一成功的设计为彼得森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生意渐渐兴隆起来。他从以加工为过渡到自产自销。

1948 年,彼得森又发明了镶戒指的“内锁法”。传统镶戒指的办法,是用金属把面料包托起来,这样宝石有近一半的表面积被遮盖起来,也就是说一块料做成首饰后至少“小”了 1/3。不这样做不行,因为万一安装不牢固, 贵重的宝石就可能掉落丢失,所以没人认为这种传统工艺有什么不对。彼得森早就觉察到做成饰品的钻石不如放在绒布上待加工的大而亮,只是他在以前要为饭钱、房租奋斗,没工夫考虑这些,现在他可以琢磨了。经过一个星期的研究试验,他发明了这种新的联接方法。用“内锁法”制造出的首饰, 宝石的 90%暴露在外,只有底部一点面积像果实与芥蒂那样与金属联接。这项发明很快就获得专利权,珠宝商们争相购买,彼得森没花本钱就赚了大笔的技术转让费。

1955 年,彼得森又发明了一种“联钻镶嵌法”,采用这种方法把两块宝

石合在一起做成的首饰,可使 1 克拉的钻石看起来好像有 2 克拉那样大。这对大众消费者是很有吸引力的,佩戴天然钻石首饰已成为可能的事了,花钱不多,一样光彩。

彼得森的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人员大量增加。特色戒指公司的营业额虽然从未公布过,但仅从它在曼哈顿的制造厂每年要付

  1. 万美元租金这一点来看,就能推测公司的境况一定不差。

点评

  1. 彼得森贫寒的家庭、辛苦的工作和曲折心酸的经历,像一颗颗黄连, 虽然品之苦涩,然而却是事业的良药。他所有的经历,为他创办“特色戒指公司”及以后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难能可贵的,是彼得森在挫折面前从不屈服,生活之帆始终高高耸立。

  2. 彼得森创办“特色戒指公司”实为一项高明之举,这是利用自己有限的资金,集中力量在首饰市场上撕开一个突破口,以此做为事业的契机和发展的基础。在经营中,彼得森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开发和创新,就像塑造的一柄柄利剑,在市场搏击中一往无前、所向披靡。

史东与他的保险王国

克莱门提·史东是美国混合保险公司等多家公司的董事长和主要股权持有人。据统计,史东所拥有的股票,市场价值达 4 亿美元。这 4 亿美元的资产,无疑使他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

克莱门提·史东 1902 年 5 月 4 日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他是一个独生子, 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由他那当缝纫女工的母亲抚养长大。因为家贫,他饱尝了穷人所遇到的各种苦难,很小就在芝加哥南边卖报纸以补贴家用。

在史东十几岁的时候,他的母亲把多年积蓄的一点钱,投资设立了一家小保险公司,即底特律健康意外伤亡保险公司。据史东自己记述,他母亲的保险公司在开业的第一天,并没有争取到顾客,以至晚上不断祈祷,要求上帝帮助她。第二天,史东的母亲前往底特律一家最大的银行,在那里,她一天之中争取到 44 位顾客。

母亲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给史东以深刻的教育和极大的影响,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在回忆中谈到这点。母爱与进取,勇气与德行,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不怕冒险失败的自信,成为母亲留给史东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使他终身受益。

年轻的史东,在进入高中前的那年夏天,便开始了他的拉保险的生涯。那天,他母亲命他到一座办公大楼去,从上至下争取顾客。起初他很害怕, 当站在办公大楼外边的人行道上时,不禁紧张得瑟瑟发抖。这时,他搜肠刮肚地想出了两句自我鼓励的良言,第一句是:“当你试着去做一件事,只有收获而不会有损失时,你应该去尝试”;再一句是:“现在就做”。这两句自我激励的良言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他准备着,如果被人赶出来,一定要厚着脸皮再回去。他从一间办公室走入另一间办公室,“现在就做”这句良言不断鼓励着他,每当他没有争取到一个顾客,便会毫不迟疑地走进另一间办公室,这一天他争取到两个顾客。这虽然不算是成功的一天,但对史东来讲, 这是值得高兴和庆祝的一天。以后,在假期中或是不上课的时间,史东就帮助母亲拉保险,逐渐地他每天能拉到 10 份、15 份、甚至 20 份。

高中还未毕业,史东就独自前往芝加哥,设立了他的联合保险代理公司。开业的第一天,他就拉来了 54 份保险,这不能不使大家对他刮目相看,都认为这家公司的业务发展不会有什么问题,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蒸蒸日上的公司业务,使史东建立了充分的信心。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把公司业务扩大到伊利诺州其他城市。史东拉保险的本领也越来越精湛, 甚至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有一次,他在一天之中拉了 122 份保险,以工作

8 小时计算,平均不到 4 分钟就拉到一份保险。

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史东一个人越来越感到难以应付了,他觉得应该雇佣一两位助理人员,以协助他的工作。这时,他发现了一个原则,就是开始时不要使自己的事业发展太快,应当先使事业稳固,要亲自去做大部分或全部工作。这一原则对史东来讲太重要了,今天他还不时地回忆起此事,觉得当时如果不切实际地迅速扩大他的业务,那他一定会遭到失败的恶运,而不会成为今天的大富翁。遵循这一原则,史东谨慎、稳妥地招聘人员、发展业务。他首先在威斯康星州和印第安纳州雇用了几个人,以后小心翼翼地逐步在东部、南部和西部增加他的推销人员,到 1930 年,他的推销人员从东海

岸到西海岸已达 1000 余人。在每一州中,史东任命一位负责人来管理他的推销人员,然后再任命区域性负责人,以管理各州的负责人,又任命全国性的助手,在他的芝加哥总部协助管理他全部的工作人员。这时,他年仅 30 岁。

到了 40 年代,史东不仅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一个百万富翁,而且在保险行业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胸怀大志、头脑清醒、富有进取心的实业家。他已不再满足于为别人的保险公司拉保险、搞推销了,他要筹备成立自己的保险公司。主意已定,他便像猎鹰一样寻求可捕获的目标,终于机遇来了。曾经生意鼎盛的宾夕法尼亚伤亡保险公司,因不景气而停业,它的所有者巴的摩尔商业信用公司,愿以 160 万美元出售这一保险公司。史东在得知这一消息当天,便与他的律师前往巴的摩尔去与商业信用公司洽谈,准备买下这个保险公司。

下面是双方谈话的摘要:

史东:“我想买你们的保险公司。”

商业信用公司:“很好,160 万元。你有这么多钱吗?” 史东:“没有,不过我可以借。”

商业信用公司:“向谁借?” 史东:“向你们借。”

这是一个大胆的、具有赌博性的计划,但又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计划。史东一针见血地指出,商业信用公司在营业中向外借款,为什么不可借给他呢? 于是,这项交易就有其滑稽之处:商业信用公司出售它的一部分财产,而购买者却向商业信用公司借钱来买。滑稽归于滑稽,但并非是一桩不可想象的交易,经过一再洽商,商业信用公司终于同意,史东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这一原来很小的公司,在史东的苦心经营下,一步步发展,终于成为今日规模庞大的美国混合保险公司,构成了史东保险业王国的基础。目前,该公司营业遍及全美和国外,1970 年的保险总额为 2.13 亿美元,它雇有 5000

位保险推销人员,大多数人的生活富裕和稳定,其中有 20 多人已成为百万富翁。

史东在他的晚年,热心于传播他的经营之道与推销之术,他曾与拿破仑·希尔合写了一本名为《以积极的精神态度获得成功》的书,此书销售了25 万本,以后他又写了另一本书,名为《永不失败的成功之道》,也成为畅

销书。史东为了使他的信念更广泛地传播,他于 1960 年买下了霍斯恩出版公司,创办了一本名为《无限制成功》的杂志。尽管史东涉足出版业并不是为了赚钱,但正如俗话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家出版公司为他带来的不仅是他的信念的广泛传播,还有可观的利润。

点评

  1. 史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从零做起的保险大王。贫寒的家庭,使他能承受别人难以承受的压力;从保险推销干起,并话于此道,使他能够真正了解顾客的需要。一旦拥有了自己的保险公司,必然能取得顾客的忠爱和事业的大发展。

  2. 欲成就一番事业,必先具有坚韧的精神。在拉保险的过程中,白眼、闭门羹、打击等是家常便饭,正是由于史东所具有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进取的精神,才使得他在保险推销中取得骄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