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工商巨子霍英东

霍英东,本名官泰,1922 年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番禺县,现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排名香港超级富豪第七位,他还曾任全国政协常委,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在中国内地,霍英东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有一个传奇的封号——香港大亨。这个封号得到公认,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他本人的巨大经济实力,他拥有地产、石油、航运、建筑、旅游、饮食、百货业等 60 多家公司,资产估

值超过 130 亿港元;二是由于他对中国内地的经济改革介入最早,支持最多,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曾对他说:你的贡献很大。

在香港超级富豪中,霍英东事业的起点并不高,他本是船民之子,当许多香港人已腰缠万贯时,他还在为果腹而苦苦挣扎。他没有祖业可以继承, 完全凭着自己的勤奋与智慧,赤手空拳打天下,创建了自己的王国。

“人生就像一场戏,在舞台上我们身穿皇帝或乞丐的外衣;戏完了,我们就把戏装脱下。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必须接受命运分派的角色。”

霍英东,这个船民之子,在他一生中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认认真真地扮演着命运分派给他的角色。

霍英东的父亲早逝,两个哥哥因翻船葬身大海之中。海洋的巨口把霍母吓怕了,她拖儿带女将家搬上了岸,带着年幼的一儿二女,在湾仔区一幢摇摇欲坠的旧楼里安了家——其实那不是家,只是一个栖身之处,一个透风却不透光的大通间,昏暗的灯光映照着破旧的席子、褴褛的衣衫和营养不良的菜色面孔。一层旧楼的大通间中,蜷缩着 50 余户穷苦房客,半数以上患有当时难以治愈的痨病。置身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霍家的寡妇弱仔竟未被病魔缠上,真是天不绝人。

霍母是个意志坚强的人,仅靠做些小生意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有时为了孩子们的生活,还揽回一大堆船员的旧衣服,连夜挑灯靠缝补来补贴家用。霍母在小本经营中,深感没有文化的不便,所以,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不让小官泰当童工,坚持让他去免费的小学念书,并且一直读到了毕业。之后, 霍母不顾家计窘迫,坚持把儿子送进教学正规的皇仁书院进一步深造。上中学的代价是昂贵的,每月 5 元钱的学费,对一个贫困家庭来说,简直就是负担。第一次交学费就为难,还是姐姐拿出积累了多年的压岁钱凑齐的。

霍英东 18 岁那年,日本侵略中国,时局混乱,家里也越发贫困,再也筹不起钱交学费了。霍英东不得不缀学挑起家庭重担,从香港社会的最低层开始了他的奋斗。创业的历程是非常艰难的,一开始就充满了艰辛。霍英东踏入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轮渡上当加煤工。无奈他的身体瘦小单薄,又吃不饱饭,力气不济,有时踏不开炉门,有时煤喂不上。看着他干活费力的样子,工头爱莫能助。心中正充满工作热情的霍英东,刚上岗就被解雇了, 年轻人的自尊心第一次品尝到了受挫的苦涩。

之后,他又去日本人正在扩建的启德机场当苦力,先后当过工匠和制糖工人。

但 20 多岁的霍英东血气方刚,无法安于受雇于人的地位和微薄的工资待遇,时刻梦想着发财致富的捷径和开创自己的事业。他有过不少失败的惨痛经历,其中最典型的是“打海草行动”。那一次,他偶然听说日本人高价收购海草制造药材。在炎热的夏天,他带着 80 个和他一样满怀发财热望的渔民

远征柏拉达斯岛。然而,等待他们的不是遍地黄金,而是地狱般的生活。岛上气温高达华氏 100°,而且生活孤寂难耐,熬了半年之后,打回的海草仅够补贴开支。霍英东的发财梦变成了泡影。

但是,早年的艰辛与挫折没有打垮霍英东,他时刻蓄积着力量,窥测着机会,渴望着崛起。在湾仔市场附近,有一家不大的杂货店,那是霍母与 13 个合资人共同买下来的。霍英东曾在那里负责管理店务,为今后作大生意作了初步的实际训练。机会终于来临,二次大战之后,他终于以敏感的目光捕捉到了生财之道。日本侵略军投降之后,留下许多海军机器,诸如小艇、舢板之类,有些很廉价,修修就能用,还能卖出不错的价格。他说服朋友为他投资,以内行的目光挑选那些值得修理的日军剩余物资,大批买进。霍英东自己懂点机械技术,又擅长组织管理,迅速地修旧利废,买旧卖新,虽然生意利润不大,却做得很迅速,正适合当时本小利薄的状况。这回,他初步取得了成功,积累了最初的资本,从此摆脱了出苦力、挣工资、拿佣金的窘境, 开始开创自己的事业,道路越走越宽广。

香港弹丸之地,人多地少,战后世界形势趋于和平,房地产走俏之势, 几乎是生意人的共识,关键是看准了行动要快。1954 年 12 月 20 日,是个农

历“官”房日。霍英东认准这一天是黄道吉日,以 120 万港币在铜锣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霍英东创办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这个船民的后代,开始进军房地产业,在陆地上建立他的王国。开始,他也和别人一样, 自己花钱买旧楼,然后拆了,建成新楼后逐层出售。这样可以赚钱,也很稳妥,可是由于资金少,限制他的雄心壮志。不久,他就萌发了一个新的主意。先收取定金,在大楼盖成之前就分层卖掉,这样既集中了资金,又推动了销售,一举两得。按传统的经营方式只能盖一幢楼的资本,如今能盖十幢楼。霍英东将这种方法称之为房地产业的工业化,人们又叫他“卖楼花”。这个刨举使霍英东的“立信建筑置业公司”立即忙碌起来,房地产生意翻番提高, 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的记录。当别的建筑商注意和效法这种房地产经营方式时,霍英东已是捷足先登,他的房产公司的大厦已遍布港九,为他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霍英东不仅能为人之不能为,而且还敢为人之不敢为。霍英东另外还有个美称叫“淘沙大王”,也源于他在经营上的创意。60 年代,香港工商界人士一般不敢问津淘沙业,但霍英东从建筑业的前景,预见到淘沙业发展的前途,大胆地吃起了这只螃蟹。1961 年,他向泰国政府港口部购买了“哈克顿” 号大挖泥船,并改名为“有荣四号”,当这艘庞然大物驶回香港时,亲朋好友都暗暗担心,霍英东却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看准了淘沙业的发展趋势,过去用人工淘沙成本高昂,而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却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所以投资虽大,风险却不大。事实果不出其所料,“有荣四号”大显机械化神威,换得巨大的利益。霍英东并未因此而陶醉,他又不失时机地乘势发展。两年多时间,霍英东就拥有了 80 多艘船只的庞大船队,其中包括

20 多只淘沙船。60 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起飞,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一样一幢幢拔地而起,作为建筑材料的黄沙需求量极大,供不应求,因此给霍英东的淘沙船队带来了滚滚财源。

黄沙紧俏时,他本有机会抬高价格,大捞特捞一把,但他并未图一时暴利,而是眼光放远,与香港当局签订了长年订货合同,同时也与各建筑公司签订了长年合同,以适当的价格,换得了长远、巩固的市场。以后,他又顺

利获得了香港海沙供应入口专利权,垄断了淘沙业,成了名符其实的“淘沙大王”。

除经营有方之外,他还是一位率先投资故土的有识之士。

第一个回内地捐款的是他,回内地次数最多的是他,在内地尤其在家乡捐款、投资最多的亦是他。

在中国广州有一座设计典雅、富丽堂皇的“白天鹅”五星级宾馆。它曾先后接待了 20 几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这就是霍英东内地投资的一个杰作。

1979 年,霍英东来内地访问,看到祖国南大门缺少高级酒店,影响了接待港澳台及海外宾客,于是便向广东省政府提议在广州修建一座高级宾馆, 得到同意后,他和另一位香港实业家投资 2 亿元,兴建了达 34 层的“白天鹅” 宾馆。

1983 年 2 月,“白天鹅”宾馆开始正式营业。那长虹般五彩缤纷的引桥, 古朴高雅的大堂,赏心悦目的“故乡水”瀑布,以及婀娜多姿、美丽动人的塑雕白天鹅亭亭玉立于珠江岸边。

全面营业的两年后,美丽的白天鹅宾馆终于以其高质量的服务和良好的效益,迎来了中国第一家五星级酒店的赞誉。

除了兴建厂州白天鹅宾馆外,同时他还投资兴建中山温泉宾馆和番禺宾馆,这些都是园林式的建筑,配有游泳池、射击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及跑马场等。几年来,吸引了 500 万的中外游客,对国内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北京,他还投资修建了北京饭店贵宾楼。

霍英东在内地的投资有着极其成功的政治影响力,他为后来者作出了榜样。他证明了,怀有善良愿望的海外投资者,在改革开放的中国是大有可为的。

事实上,霍英东除了投资兴建酒楼外,还为大陆的体育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少的贡献:1984 年,霍英东捐资 10 亿港元成立了英东基金会,用于建设家乡、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 40 多个项目,包括向国家教委捐

款 100 万美元培养出国留学生,向广东的暨南大学捐资 300 万美元,给家乡番禺县捐赠 2060 多万港元作建设之用等等。1986 年,他又从霍英东基金会中拨款 1 亿港元成立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设立了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会及青年教师奖。

据统计,仅 1979 年至 1985 年间,霍英东就向内地捐款达 4 亿港元。此后几年,捐款速度仍不减缓。

这位成就很大,贡献很大的实业家,以其拳拳赤子之心努力促进了祖国经济和教育等事业的发展。

点评

霍英东从一个贫困的船民之子变为香港的超级富翁。这其中包含了他艰辛的泪水、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他从小立志,不安心于精打细算的温饱生活,几度受挫并未丧失斗志,而是竭力抓住各种机会追求事业上的成功, 他就像一位勇士,在困难面前,不屈服,最终赤手空拳打下自己的王国。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发财之后,不挥霍,不吝啬,以拳拳赤子之心来促进家乡的建设。在人生的舞台上,他成功地扮演了一位有事业成就且爱国的有志之士的形象,为他的人生增添了让人敬慕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