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品质管理

烈日炎炎,地面上热气腾腾的。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和业务主管刚从宾西饭店出来,赶往下一个会谈地点。途经一家小餐厅时,他们停下来,进去点了杯冰红茶。

为了兑茶,总经理向站在旁边的女服务员要了一块低甜份的方糖。

一般的糖在冰红茶里不会像低甜份的糖一样容易溶解。不久,女服务员端来冰红茶,并且附带了一个小杯子。女服务员抱歉道:“我们没有低甜份的方糖,但是我在这个小杯子里兑上一点热开水,可帮助方糖溶解,希望这样可以方便您饮用。”

总经理一阵惊喜,他觉得这是许多年以来他碰到的最好的一次服务。临走时,他找到那位服务员,向她致谢,并且当着她同事的面送给她 50 元小费,

而一杯冰红茶的价钱才 20 元。

后来,这位总经理经常对周围的人讲起这个故事,因为他深深感受到, 天底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称得上是特别商品,唯有加上一点贴心的服务,可以使东西变得与众不同。

从上面,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品质服务的关键点,不在于产品的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品质服务所持的态度,以及把产品或服务传递给顾客的方式。至于,如何把产品本身做好,以符合顾客的需要,这是在科技信息高度发达情况下,能轻而易举办到的事。

产品的品质是人所做出来的,或许有人认为品质是由机器做出来的,但机器是由人操作的。所以,我们应有的品质意识,应溯本正源到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人”,因此我们要对“个人品质”给予更多的关心。

从 50 年代起,品质管理观念已进入企业经营的殿堂,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品质管理,由仅限于产品本身和生产的过程、方法,扩大到最初的产品开发设计和最终的客户服务上,并且进一步推广到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功能组。但直到近几年,由于市场竞争,继第三波“信息革命”之后,产生第四波的“意识革命”,“个人品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才开始逐渐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新学科。

构成“人”的品质有三个要素,一是知识,二是见识,三是意识;其他外在表现出来的言语、行为以及神态等,都是这三种内在品质要素的反射, 是“诚于中”,而后才“形于外”的。

知识,是一个人在现今社会立足最起码的条件。现代人多数都有很高的学历,但是高学历并不等于有知识。许多人求学的目的不在求取知识,只是在应付考试以取得文凭。即使求到真知识,也只是非常狭窄的“专”业知识, 而缺乏较为广泛的“通识”。再加上我们的自身,具有浓厚的本位主义传统, 以致对于不同领域专业知识之间的组合能力非常薄弱,有碍于知识的应用。

见识是要以知识,再加上丰富的经历。知识,加上经验,把理论和实务结合在一起,进而活用知识,突破习惯领域,向新的事务延伸,而后又增长新知识,形成良性的成长循环。

意识,比知识和见识更为抽象,但却是影响人类思想、行为最根本的潜在力量。如同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的主张,它是近年来这个世界变化最大的力量源,不仅变化迅速,而且极具挑战性。它代表一种典范,是一种基本的改变,使我们对整个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支持这些观念的一些有意识、

无意识的前提假设产生质疑,进而修正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向。

意识的转变,使人类从物质转向重视心灵价值观,打破对科学的“迷信”, 使人类对于无法以实验证明的非理性,无法逻辑化的“内在权威”,如灵感、直觉、创造力、宗教启示等有了新的体验,并且将这些感性的价值观带入生活和工作中,开创了和以往大不相同的现场气氛,以及私人生活境界。

点评

烈日炎炎下,贴心的服务如冰凉的茶水流入一位总经理的心田,以至让其念念不忘,时时挂在嘴边。的确,纯粹从物的角度来说,天底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称得上是特别的商品,唯有加上一点贴心的服务,方可使东西变得与众不同。而这类贴心的服务,唯有拥有“良好个人品质”的人才能提供。正本溯源到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人”是第四波“商业革命——品质革命”的要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