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大王——李光前

马来西亚南益股份公司总裁李光前,从一个“被蚊子咬大”的放牛娃成长为“橡胶大王”,并被马来西亚国家元首封为“护国将军”,从他传奇的一生中,可以看到:人若想成功,只有靠脚踏实地,胆大心细,而不可存侥幸之心。

李光前出生在中国福建省南安县一个小业主家庭。后全家因为生计所迫,定居新加坡,李光前就读于当地的一所英语学校。该学校是一所英属殖民地学校,专收贫穷子弟,以英文授课,这就使勤奋好学的李光前从小就有了一个非常坚实的英文基础,使其日后从中受益匪浅。

15 岁那年,李光前回祖国学习,在中国学成之后,他重回新加坡,做了一段短时期的教书先生。由于收入低,又为了多挣点钱,他在一家华人日报馆兼任电讯翻译员。白天教书,晚上译报,没有电灯就只能点蜡烛,而且还有大群大群的蚊子“嗡嗡”地不断猛袭。他一手不停地写,一手不停地赶, 当其他教师感到非常惊讶时,他笑着说:“年轻时不拚命,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我是被蚊子咬大的,只有它怕我,我又何必怕它呢?”

凭着坚强的毅力,豁达的胸怀,高远的心志,时隔不久李向前按自己的心愿考入了新加坡英国殖民地政府测量局创办的测绘学校,半工半读,他每天 5 点起床,颇有“闻鸡起舞”的劲头。至于实地测量,他更是雷打不动, 一丝不苟,在紧张的测绘学校学习期间,李光前还修读了美国大学土木工程的函授课程。

“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则身心交损。”李光前就是那种面对困难,挺起胸膛,以此磨练自己的好汉。尽管从他日后的事业来看,并非“学以致用”,重要的是他寒窗苦度,养成了艰苦创业的那么一种见识,那么一种心性,那么一种拚命精神!

此时,21 岁的李光前一直梦想着做一名工程师,何曾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橡胶大王”呢?这一切看似发展得那么偶然,但早年时的一些经历已注定他的命运将与橡胶王国连在了一起。尽管“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他最终的成功关键还在于自己。少年时的李光前,由于生计所迫,和家人一道乘坐轮船离开福建,去寻找所谓的“乐土”。但启程不久,天气骤变,阴风回旋,乌云戏浪,船上衣衫单薄可怜的男女们,禁不住浑身颤栗,个个缩成一团。

然而,苍天无情人有情,就在此时,救星出现了,他就是南洋侨领陈嘉庚,此时的陈嘉庚靠自己开创并称雄于世的橡胶王国已成为那一时期世界企业界的拔尖人物。他这次是率团归国慰问之后乘船返回新加坡的,看到人们寒冷无助的凄凉景象,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吩咐仓库保管员,凡船上乘客姓陈的,每人发给一条毛毯。常言说:良心丧于困境。船上旅客一接到通知, 不管张三李四,统统报称自己姓陈。不久,陈嘉庚到各船舱巡视,看到人们摆脱了寒冷之苦,深感欣慰,他突然发现有一位少年蜷缩在角落里打冷颤, 上前打听才知那男孩名叫李光前。问他:“全船的人都领到了毛毯御寒,你为什么不去领呢?”男孩回答说:“您通知说姓陈的去领毛毯,我姓李,不姓陈,所以不敢去冒领。”陈嘉庚听完之后,很受感动。再仔细看那男孩, 虽然年少,但分明有一种超逸脱群的气质,令人不敢小视,于是赞许说:“你很有骨气,也很诚实!这样吧,我再通知一次不姓陈的也发给毛毯一条,你

去拿吧。”等船达新加坡,陈嘉庚拍拍李光前的肩膀说:“若今后有困难, 到公司来找我,我一定帮忙。”

饥者求食,寒者欲暖,这本是人之常情,但李光前却做到了与众不同,他“论是非不论利害”,表现了“苟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气度。李光前从测绘学校毕业之后,他的志向是当工程师,但偏偏有一个叫庄

希泉的富商因赏识他的才智把他拉下了海。李光前在该家公司上任之后,就使公司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

“好雨知时节”,1916 年的一个夜晚,细雨朦朦。下班后的李光前正在街边的大排档吃晚饭。这时,一辆小汽车缓缓地停在不远的地方,走下一个人,正是在船上送自己毛毯的陈嘉庚。等陈嘉庚买完夜宵,雨突然大起来, 陈嘉庚没带雨伞,措手无策,李光前忙上前送上雨伞,陈嘉庚一把拿走雨伞, 并让他明日到公司拿。第二天李光前为了取伞来到陈嘉庚的办公室,当陈嘉庚发现对面的青年竟是几年前不谎报姓氏冒领毛毯的男孩时,感慨万分。两人不由自主地聊起来,且兴致越来越浓。忽然,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原来是个西洋人要来见陈嘉庚。陈嘉庚出去会见,无奈听不懂半句西洋话,正在为难之际,李光前走上去,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轻松自如地交谈起来,然后告诉陈嘉庚,他是一个美国商人,想要了解一下橡胶生意的有关情况。陈嘉庚正欲同欧美商人直接交易已非只此一日,不想如今美国人竟找上门来,大好机会,他岂能放过?但若没有精通英文的人主持,此事很难成功。于是他将李光前招到自己麾下,从此,李光前在商界中又步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陈嘉庚将谦益公司的业务交给了他,勤奋好学的李光前很快就熟悉了新的环境,掌握了橡胶生意的有关知识,并打通了欧美市场。

1920 年,李光前与陈嘉庚的长女喜结良缘。1927 年,对李光前而言是一个时来运转的年份,他开始独立创业了,经过多年的锻炼,李光前已深知像胶业的行情,他清楚知道,专事胶液的买卖与加工,不能获取更大利润,而且胶液来源操于人手,买卖与加工无根本保障。所以他一直想买一处胶园, 以解决原料供应上的问题。当得知麻坡的一个英国人急于回国,要将自己的橡胶园低价出售时,他真是喜出望外,却遭到了陈嘉度的否定,认为麻坡有老虎,工人不敢上山割胶。但李光前并未动摇决心,他相信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理由是:1.为保障胶液来源,购买胶园是必要的。这是长久之计。2. 这块橡胶园的售价低廉,1000 亩只卖 1 万元,每英亩不到 100 元,而当时像

胶园的价格一般却都不下 200 元,条件好的则多达 300 元,甚至 400 元。3.

至于橡胶,时价为 5 角,一英亩胶园每年产胶一担,可卖 50 元;1000 亩橡胶每年就可收 5 万元。这样扣除工资、肥料及杂费外,3 年之内,本利俱可收回。

李光前东奔西走,筹集到资金,最终从英国人手中购买下了 1000 英亩的橡胶园,为纪念自己的故乡,命名为“芙蓉园”。不久,胶园价格暴涨,李光前审时度势,将买到手不到一年的“芙蓉园”抛出,售价 40 万,净赚 30 万。

买卖“芙蓉园”的成功,无疑为李光前的接励进取奠定了基础。1928 年8 月 30 他自组“南益橡胶公司”,开始正式有了自家门户。

在李光前的领导下,南益橡胶公司的全体员工克勤克俭,事业蒸蒸日上, 经营范围覆盖橡胶业、制造业、夹板厂以及黄梨(菠萝)厂等等。

二次大战之后,李光前逐渐把南益橡胶有限公司发展为多元化的企业集

团,被誉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第一号企业家、“橡胶和黄梨大王”。占评:

  1. 凡成大事者,必少年立志,且能忍受各种困境。李光前在读书时,就以“年轻时不拚命,更待何时”来勉励自己。半工半读,修完了测绘学校的所有课程和美国大学的函授课。寒窗苦读,培养了他拼博的精神,使他在一生的创业中受益无穷。李光前身上的“苟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正直气质以及豁达的胸怀,使李光前最终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一号企业家。

  2. 古人云:“成大事者,全仗着称心斗胆”。简言之就是要有胆和识, 胆子小,不敢冒险,就很难建立奇功。李光前若没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量,哪来“芙蓉园”?没有“芙蓉园”,李光前后来的独立创业就很难说了。可以说没有“斗胆”,很难有日后的“橡胶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