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特兰大的奥运战略

整整 6 年,亚特兰大人一分一秒地经历了迈向 1996 年夏季奥运会的整个历程。亚特兰大人知道他们是在为奥林匹克运动世纪性的谢幕作准备,但这或许是亚特兰大的开幕。奥运会举办的成功与否将决定这个雄心勃勃的南方新都市能不能高姿态地登上世界第一流商业中心的舞台。业特兰大人相信, 申办奥运会所创造的优势将助他们一臂之力。

但过去的教训是主办奥运会并不一定会有灿烂的未来。例如:蒙特利尔在举办 1976 年奥运会后,面对着的是一张 10 亿美元的税单,而洛杉矶在举

办 1984 年奥运会后并无实质变化。后来资金短缺的蒙特利尔不得不提高税收,缩减用于基础设施的开支。而汉城和巴塞罗那的一跃而前,应归功于政府的慷慨解囊,承担了大规模建设的费用。该地区政府利用奥运会改造城市, 显示出了自己的经济抱负。比如 1988 年奥运会使人们承认汉城为新技术发源地之一。

为获取最大的长远利益,一项由亚特兰大电力部门——佐治亚电力公司

(GeorgiaPowerCo.)牵头的“代代传行动”(OperationLegacy)发挥出了关键作用。

这项计划组织了十多位亚特兰大商界精英担任东道主,招揽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有着移地置业想法的老板们。这些头面人物有着南方人殷勤待客的传统。当初,比利·佩恩和前市长、现任亚特兰大商会会长的安德鲁·扬就是用这种本事说服国际奥委会的官员,选中这个炎热又相当偏僻的城市来举办奥运会。

“代代传行动”集中发掘了亚特兰大在通讯、保健和交易处理等诸多领域的实力,结合大公司的利益冲动,中小公司的推波助澜并用私人承办方式回避市政风险,将自己推向广阔的发展天地。

亚特兰大首先瞄准世界各地的有移地置业想法的老板,宣传亚特兰大在通讯、保健和交易处理等领域的实力和低廉的生活费用。亚城人将老板事业的发展和利用奥运会获利的期望与对本城商业环境的再塑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例如亚城人利用 CNN 的名牌标识向全世界宣传亚特兰大的通信实力。作为美国密度最大的公用结点站,有 30 多条公用光纤通讯干线围绕亚城。这条高速的光纤网络覆盖着从交通流量到音像线路的一切东西,拥有此类技术, 有助于人们确认该市的专业技能水平。

再看伦斯塔德公司(RandstadCoxrp.)。如果不是为了奥运会,这家荷兰的临时劳务供应公司不会把它的美国总部设在亚特兰大。它原先瞄向纽约、芝加哥、洛杉矶、旧金山和休斯敦。但后来一位亚城的开发招募人拜访了伦斯塔德的经理,向他宣传亚特兰大,说亚特兰大展示了美国南方的强大经济,有繁荣程度列世界第二的航空港哈茨菲尔德机场,而且它的国际情调能使伦斯塔德的雇员们感到惬意。

将亚特兰大作为国际基地的可能性也吸引了肯特·纳尔逊(联合包裹运输公司的董事长),肯特·纳尔逊把他的邮件发送公司从康涅狄格迁到亚特兰大,他认为亚特兰大从具体和抽象的两个方面促进了公司的全球性扩展。迁到亚特兰大使租房成本下降了一半,也聘到了高层管理人员,它的统计部门认为哈茨菲尔德机场强大的国际交通能力使得公司节省了大量的旅行时

间。

德国电子业巨头西门子能源和自动化公司( SiemensEnergy & AutomationInc.)美国分公司的雇员们从亚特兰大坐飞机去台湾敲定了一份2000 万美元的合同,公司总裁发现可以直接飞回在德国的总部。

亚特兰大奥运会完全由私人操办,几乎没有让纳税人负担什么开支。奥运负责人比利·佩恩已拉到创记录的 5.4 亿美元的赞助,此外,4.22 亿美元的收入来自门票,5.6 亿美元来自播放权,1.82 亿美元来自商业和其他渠道。亚特兰大奥运会组委会不但没有伸手向市政府要钱,反而要为警察、卫生和其他服务支付 950 万美元。州政府还指望这次奥运会能为乔治亚州、主要是

为亚特兰大市带来 51 亿美元的长期经济效益,恢复商业中心区的元气,和居民区的建设。

51 亿美元中有 20 亿美元用于住房和娱乐设施,9.5 亿美元用于开拓商业

和医疗事业。项目包括在市区兴建了一个造价为 1.22 亿美元的体育场,其他

6 个永久性体育设施以及供佐治亚理工学院和佐治亚州立大学 1 万名学生使用的宿舍。此外,通过发行机场公债解决了哈茨菲尔德国际机场

(HartsfieldInternational)翻新所需的 5 亿美元。通过发行城市公债又支

付了桥梁和道路修缮所需的 1.42 亿美元费用。修建新的道路和一套用最新技术设计的交通系统,所有这些将亚特兰大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而在财务上遗留的问题却微乎其微。

比利·佩恩不是单枪匹马,可口可乐公司、贝尔南方公司、联合包裹运输公司(UnitedParcelServiec)、亚特兰大科学仪器公司(Scientific- Atlanta)和家庭仓储公司(HomeDepot)等以每家捐赠多达 4000 万美元的数量赞助奥运会,他们参与了亚城的商业环境的塑造,希望使奥运会变成一种长期得利机会。可口可乐公司以奥运为中心实施它的全球促销计划,投资约

2.5 亿美元包揽一切,把全国性的火炬接力安排到在市内修建一个临时娱乐园。

作为奥运会的赞助商,伦斯培德公司搞了个前所未有的大亮相——招聘了各行各业的职员 2 万余名,公司同 5 万人进行了面谈。奥运会结束后,伦斯塔德公司就在运输业和接待业站住了脚。董事长冯克已在亚特兰大西北郊买了幢风格雅致的房子。他说:“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亚特兰大。”

在通讯方面,贝尔南方公司与亚特兰大科学仪器公司和松下公司合作, 建成高速传输系统,播送奥运会节目的电视画面,以显示出它们灵活而强大的蜂窝通讯技术。

随着亚特兰大的基础设施整修一新,当地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利用奥运会的机会加强与世界各地客户的联系,不少客户作为宾客前来亚城。

承办奥运的 3 年时间里,亚特兰大利用生活费用较低的优势,吸引数以万计的美国人从美国北部和中西部迁到亚特兰大,同时亚特兰大及其郊区早已接纳了 1200 家外国公司,其雇员超过 8 万人。一大批巴基斯坦出租汽车司机、菲律宾和泰国的饭店服务人员、韩国的服饰商,还有墨西哥的手工艺人也在此落户,给这座长期被黑白两极化的坏名声所困扰的城市,注入了世界主义的色彩。

外国公司在把该市推入世界经济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德国在佐治亚州的公司有 230 家,大部分设在亚待兰大地区,日本有 150 家。德国人和日本人都说亚特兰大变得越来越好。西门子能源和自动化公司

(SiemensEnergy&AutomationInc.)就在亚特兰大向拉美和东南亚出口产品。公司总裁托马斯·马洛特说:“许多人认为东南部是一块可进行全球竞争的地方,而亚特兰大是中心。”

像贝尔南方公司这样的公司,把亚城作为基地在 17 个国家中展开竞争。

它在欧洲和南美的峰窝通讯业务,使其海外收入从 1988 年的零增加到 1995 年的 10 亿美元,占总收入的 5%。贝尔南方公司总裁约翰·克兰德宁说:“亚特兰大作为国际城市,是随着海外通讯业的增长而成长的。”

有大公司在前面开路,小公司也争着面向海外。很多小公司依靠亚特兰大作为地区销售中心的作用,专营向世界各地推销成套信息技术。在佐治亚理工学院这个孵化器里,劳利·乔丹成立了爱尔达斯公司(ErdasInc.)。他的小小的公司销售的软件可以将一切东西,从波斯尼亚的民族分界线到非洲的流行性疟疾区域,都变成三维空间图。公司客户包括政府,以及各种从事和平谈判到城市规划等不同项目的组织。乔丹说:“我们在全世界 100 多个国家里工作”。

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大中小企业结成的商业网也是一笔财富。当联合包裹运输公司不知如何应付它的货币风险时,可口可乐公司的财务主管提供了一个重要建议。当可口可乐公司需要在保加利亚发展时,它委托亚特兰大的南方国际研究中心(SouthernCenterforInternationalStudies)提供一份全球范围的竞争报告。纳尔逊说:“如果你在全球竞争,就不要在这儿单独干。”

亚城的一些教育和研究中心虽然独立于奥运会,但在培育创新人才方面对亚特兰大同样十分重要。不费钱的技术天赋和第一流的基础设施相结合, 有助于推动亚特兰大的国际化。

例如佐治亚理工学院以培养的电子工程师而闻名,埃默里大学

(EmoryUniversity)在健康研究方面著称。这些院校在越来越积极地“制造” 公司。例如,亚特兰大科学仪器公司,这家著名的电视译码器制造商就是由两名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在 70 年代创建的,然后在同一业务范围内又派生出十几个公司。

现在的问题是这座城市能否利用奥运会巩固所取得的成就,并且将自己提高到下一个高水平——成为世界商业中心。对目睹亚城居然变成奥运会的东道主的人来说,乐观的看法倒像是颇有根据。可口可乐公司的戈苏塔说: “不要把亚特兰大低估了。这是一座完全能够达到它所向往水平的城市。” 如果亚特兰大不负业界领袖们如此热切的期望,则它的前景会相当可观。

点评

奥运会是天赐良机,但一个城市是否能抓住契机,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商业中心却不得而知。亚特兰大雄心勃勃,他们集商业组织的优势,用“代代传行动”集中发挥了亚特兰大的通讯、保健和交易处理诸多领域的实力, 结合大公司的利益冲动,中小公司的推波助澜,利用私人承办回避市场风险, 将亚城推往广阔的发展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