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终结性评价

这是在教学活动完成以后(如学习单元结束,学期、学年末)对教学活动的最后结果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这种评价的特点是客观简便,易于实行;存在的问题是它具有事后验证的性质,对评价者本身的改进、完善无能为力。进行这种评价,首先要制定目标到达度的评价标准,以到达目标为基础进行评价, 不要以班级的平均值为基础进行评价;其次测试题的覆盖面要适当加宽,并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再次是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使他们能够从知识、能力、方法、态度等方面,判断到达目标的程度。

这里要强调的是,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教学中往往是一起进行的。

一般地讲,教学开始时要进行诊断性评价,若在评价中发现了问题,就要修改教学计划。如果确信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条件,那么就设计教学方案并实施教学。然后进行形成性评价,若在评价中发现问题,就要进行补救学习;若发现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则重新进行学习或进行终结性评价。如果通过了终结性评价,则表明前一个阶段的学习已经结束,可开始新阶段的学习。

以上我们介绍了教学评价中常用的方法,它们各自都有一定的优点,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有各自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此,在评价中要根据评价的目标、内容、对象,确定采取相应的方法或几种方法,以发挥评价方法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