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评价的类型和标准

(一)评价的类型 根据需要和目的的不同,可把评价划分为多种类型。教学评价根据功能和目的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 诊断性评价

进行诊断性评价是为了摸清教学的基础,使教学适合学习者的需要。教

师在教学前对学生所进行的诊断性评价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而不是给学生贴标签,根据诊断结果设计出一种可排除学习障碍的教学方案。另外,通过诊断可以辨认出哪些学生已经掌握了过去所学的全部教材内容,哪些还没掌握,已达到了什么程度,设计出适合不同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

在一门课程或一个新单元开始的时候,传统的做法是使所有的学生都从一个假设的“零点”一齐起步。也就是假定没有哪一个学生已经掌握了计划好的任何一项目标,但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开始学习该教程或该单元的认知、情感和运动技能方面先决条件。这种对教学背景相同性的假定是不可靠的。而诊断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辨别哪些是高出或低于零点的学生,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分置在对他们最有益的教学程序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诊断评价,其主要作用是确定学生对教学目标所掌握的程序,找出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学习困难的出现,可能与教学目标制定的不适当、教学方法或教材的难度有关。如果这些都不是困难出现的原因, 那么,教师就需要考虑学习上的困难是否可能涉及到身体、情感、文化或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原因。针对具体情况加以指导,使教学得以顺医利进行。

  1. 形成性评价

除书面测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可以对学生的进步做出论断,其主要目的是测定对某一具体学习任务掌握的程度,并指出还没掌握的那部位任务:也许,从反方面来描述会说得更加清楚一些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学习者评定成绩或做证明,而是既帮助学习者也帮助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达到掌握程度所必须具备的特定知识上,试图观察潜在的先决行为。

形成性评价概念的提出者斯克列坟(Scriven)指出,一旦一门课程最终制订完毕,与之有关的各方均会拒绝接受会导致重大变更的证据。他的观点是形成性评价涉及在编制和试验一门新课程的期间,收集适当的证据,作为今后该课程修改的基础。一般认为,形成性评价不仅对课程编制有用,而且对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用的。因此,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以便对这三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过程加以改进。

在进行形成性评价时不评定等级,只找出不足的原因和所犯错误的类型,要尽量缩减那些判断性见解。只有对评价不带有任何要评成绩的联想, 被评者才不致害怕,而看做是一种帮助。为达到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往往要频繁地进行,每当一种新技能或新概念的教学初步完成时,就应进行形成性评价。在教学技能训练中所进行的评价就是形成性评价。只指出优点和不足, 不评定成绩。

  1. 终结性评价

一个学期、一个教程或一个学程结束的时候,都要进行评价,以便进行分等级、鉴定、评价进步,或对课程、学程以及教学计划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我们把这类评价称为终结性评价。在中学最常见的终结性评价在一门课程中要进行两三次,对学习或教学的效率,对学生、教师或教材做出判断。在小学阶段,每隔四到六周就要进行以评定成绩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则是对整个教程或其中某个重要部分进行较为全面的评定,以评价学生对几种新技能或新概念掌握的情况。然后把给学生评定的成绩报告家长或学校的管理人员。

终结性评价的绝对必要的特点是注意测试题目的效度和信度。

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评价类型是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即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和学的情况进行诊断和评价,以便随时获取反馈信息,调节教学方法和进度,使教学逐步完成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大多数评价的目的不是评定成绩和等级,而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学习内容。

(二)评价的标准 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变化做出评价的过程,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效果做出评价的过程。因此,即要重视教学工作的终结性评价,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价,以改进教学。在评价中标准的确定是一个根本问题,标准是目标的体现,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目标,是对构成教学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评价。评价标准的设计过程如下:

  1. 要素的分解

从系统的思想、整体的观念出发,课堂教学的质量结构是由多个要素所构成的,在制定评价的标准时,首先要对构成系统的要素进行层层分解,直到分解成可见可测的要素。这些可见可测的要素便是我们需要评价的指标。为了保证评价指标的完整性,在因素分解时,除了要注意那些表面上的可见因素外,也要注意那些看不见的潜在因素,并把这些潜在因素用可见因素来表述,以便于观察和评价。

  1. 要素的筛选

在分解出的众多因素中,有的能反映教学质量的本质,有的不能反映; 有的有因果关系,不能单独评价;有的相互矛盾;有的内涵一样,但表述形式不同等。因此,要对分解的指标要素进行分析处理,把内涵相同的合并, 把次要的、矛盾的、不能单独使用的删除。经过处理后,指标的条目精简、明确、集中,便于实施。要提高指标的质量,以保证评价的有效性。

筛选指标的方法目前有经验法、聚类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调查统计法等。因为调查法是经验法、模糊评判法和统计法的综合运用, 所以指标的筛选一般选用调查统计法。其优点是可以广泛吸收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专家、教师的意见,有可靠的实践基础,又能采用数理统计方法, 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具体的做法是把初步拟定的指标制成问卷,发给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请他们按要求对每项指标做出判断。根据收回的问卷统计每项指标的得分和评定重要程度判断。根据收回的问卷统计每项指标的得分和评定重要程度的人数比例。按每项指标的得分高低、或重要程度比例高低顺序排列,把低于某数值的指标删除,就得到经过筛选的指标。

  1. 指标的检验

筛选后的指标是否符合质量要求,要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是评价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标志,是检验评价指标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采用半信度法、库里信度公式等均可检验指标的信度。

效度是检验指标评价结果的有效程度,检验是否评价到了要评价的东西。可以用内容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进行检验。内容效度实际是“逻辑效度”, 可用广泛征求意见的办法测定。效标关联效度分预测效度、同期效度。预测效度是先用评价指标评价一些课程,整理出评价结果,待一定时期后再用其它指标评价这些课程,计算两次评价结果的相关性,相关程度高说明第一次评价指标的效度高。

  1. 指标的权重

评价指标的权重是每项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标志。只有赋予不同指标以应有的权重,才能使评价结果反映教学质量的真实情况。确定指标的权重可用调查统计法,也可用层次分析法等。

调查统计法是经验法与统计的结合,是定量与定性统一的一种方法,简便易行,信度高。具体做法是把确定下来的评价指标按级制成问卷,请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按重要程度对每项指标做出判断,统计每项指标的平均分。再按指标的隶属关系归一化处理,就得出每项指标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目标、多准则决策方法,最近也用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方法,把评价指标两两比较。首先甲与乙比,同等重要记 1 分,稍微重要记 3 分,重要记 5 分,很重要记 7 分,非常

重要记 9 分;然后乙与甲比,取倒数的法则记分,依次比较出所有指标的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