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情感教育目标的制定原则及其分类

布卢姆反复强调,“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期望达到目标是什么”。“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的第一步,就是清楚无误,毫不含糊地表述教育目标”, 也就是说,情感教育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和真正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将直接影响着育情实践的效果以及对其效果的评价。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体系。为此必须首先解决两个关键性的难题,即制定情感教育目标时应遵循哪些原则,怎样进行情感教育目标的分类与表述。

(一)制定情感教育目标时应遵循的原则

经过学习研究和实验总结,我们认为,确定情感教学目标时,必须遵循的总原则是:既要反映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又要具有我国的民族特色(历史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符合我国国情(社会制度,两个文明建设)和数学学科特点(抽象、严谨等),以及初中生心理特征,同时还必须适合我国当前教学条件的实际,以便于操作的推广。

具体来说应符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要有利于发挥“三大功能”。

第一,情感教育目标必须遵循我国的教育总方针,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源于数学教材,满足实际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情感教育目标的导向功能。

第二,在确定情感教育目标水平层次时,必须考虑能使 90%以上的学生经过努力后都能够顺利达标,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知和自信心,从而发挥情感教育目标的激励功能。

第三,情感教育目标的分层与表述,是建立情感教育目标体系的关键和难点,既要表达的简洁、清晰,又要易于操作、测评。这样才能发挥其有效参照和及时反馈的功能。

2.要体现出“三个统一”。

一是单项目标(如兴趣)必须与综合性目标(如动机和意志、美的鉴赏等)统一。

二是阶段性目标(一章或一学期)必须与发展性目标(一学年或一学段) 统一。

三是情感目标必须与认知目标协同一致相互统一。3.情感教育目标要具有“四性”。

第一,科学性:即准确、清楚。符合客观实际; 第二,可行性:即易于理解把握,便于操作控制;

第三,层次性:即具有相对确切的水平层次;

第四,可测性:即能够赋值测评,作定性、定量分析。

(二)情感教育目标的分类及表述

由于情感教育目标是多因素、多层次的,为了便于检测评价和实际操作, 提高育情效果,情感教育目标体系中的各个目标,必须具有清晰的内涵和确切的“水平层次”,这就要对情感教育目标进行分类和分层,并给出具体界定性的表述。

布卢姆对人的情感行为作了研究之后,完全从心理学角度,根据情感目标的“内化”程度,把情感目标排成了一个由低向高递进的有序连续性,即“接受→反应→价值→组织→性格化”。这样给情感教育目标划分层次,虽然有它的科学性,但在我国目前教育现状下,却很难被广大师生所理解和把握,因此很少采纳。

经过学习、比较和实践探索,我们在借鉴布卢姆的情感目标分层原理的基础上,重新对情感教育目标,进行了更易于被师生理解和掌握的水平分层, 也就是从情感因素各成份的萌发、形成等发展过程。这一新的角度,把情感目标分为:“萌发→形成→保持→内化”这四个由低到高的水平层次。为了便于与布卢姆的情感目标分层对应(趋于一致),和更容易被广大师生所操作和掌握,我们对这一有序连续体作出如下界定性的表述。

  1. 萌发:学生开始察觉到某种刺激或现象,(如某一教育目标或一本数学书等)并萌发出留心关注它的意愿。

萌发又可分为二级:(1)察觉并接受(教育目标);(2)留心和关注

(教育目标)。

  1. 形成:在关注的基础上,开始对某种刺激或现象作出反应,并形成某种情感体验。

形成也可分为二级:(1)作出(行为)反应;(2)产生(情感)体验。3.保持:对某种刺激或现象,所形成的情感反应与体验,不断趋于巩固、

固定、持久,表现为反应迅速(快)、频繁(多)、持久(久)。

保持可分为二级:(1)迅速反应(触景生情);(2)稳定持久(乐此不疲)。

4.内化:通过持久的固定作用,深深被刺激物或对象所吸引,以至于卷入,以超常方式作出反应,形成某一价值倾向和观点(态度)。

内化也可分为二级:(1)形成态度(观点);(2)信奉、追求。

实践证明:这样从情感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情感目标分层,不仅能与布卢姆的内化程度分层方法保持一致与对应,而且更接近我国的教学实际, 更容易被广大师生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