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产策略的系统发展理论

生产系统功能水平的提高如果从系统发展的角度来看便可以将它表示为图 10-4 的过程。显然,系统功能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由企业间的市场竞争驱动的,但还应注意到,各阶段的转变如果没有理论的引导也是难以实现的。如果企业由第Ⅱ阶段转变到第Ⅲ阶段一一赢得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生产战略竞争理论的支持,那么由第Ⅲ阶段向第Ⅳ阶段的过渡则离不开生产系统发展理论的指导。

(二)生产策略的系统发展理论 - 图1

图 10-4 生产系统发展、演进过程图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第Ⅲ阶段是一个不稳定状态,原因是这种依照悖论特性建立的优势较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拷贝”,而且优势易陷入静态而难以再发展,随着外界竞争的不断加剧、升级,第Ⅲ阶段的生产系统极易倒退到第Ⅱ阶段。要阻止这种情况产生就必须使第Ⅲ阶段能够向更高的功能层次转变,即在获得了悖论优势特性之后,要在新的水平上克服功能悻论关系,争取在六项功能指标上都达到高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使生产系统具备自我学习、动态完善的机制,即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系统不但能输出产品, 而且还能不断暴露其自身问题,并不断加以克服,使系统在不断改善自身的过程中趋于完美。显然,生产策略的竞争理论是不具备这一功能的,必须要有发展理论的支持。

由图 10-4 的演进过程还可以发现,在第Ⅲ、Ⅳ阶段之间存在着一个动态循环的机制,进入了第Ⅳ阶段的系统由于新的竞争会在新的层次上展开,效率的改善引发全面功能的优化,这又会导致新一轮、更高水平的悖论机制与竞争优势的需求,致使第Ⅳ阶段系统又复归至第Ⅲ阶段。然而,也正是由于有这种竞争驱动的往复式“循环”才锤炼了生产系统这一企业重要资源,使生存者能够历经考验最后成为产品竞争的基石和企业制胜的强有力武器。而在这一动态循环过程中,生产策略的系统发展理论因此也不可能是一个静态理论或最优方法,它更多地是一种思想或过程模式,应用时需要按照当时竞争发展的要求由企业具体构造其内容,形成其具体方法和措施。

由此可见,生产策略的系统发展理论较其竞争理论要更“虚”,但企业决不应因此而忽视了它的高层指导意义,因为它不仅包括、利用了现行的各种方法、技术、管理思想,而且它还能从新的角度创造性地提出一些全新的观念,并由此构造出整套的理论体系与生产系统,日本的准时生产制(JIF)

便是如此。因此,了解以下发展理论的五大特点对于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发展理论是以提高生产系统的运行效率为目标的。发展理论赋予了“效率”新的含义,它除了传统上生产率的概念外,更强调了以时间为基础的竞争和广义的效率——把事情办好(Do

    things right),前者涉及到产品开发、生产交货、资金周转、对市场反应、对新技术应用、驾驭等方面的高效率, 后者更多涉及思想意识,要求系统各级生产人员不断追求系统的尽善尽美, 树立永不满足、持之以恒的思变观念。

  2. 发展理论是以生产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自我学习和动态改善为主要机制的。竞争理论无疑对生产系统的功能有更大改善,但它是通过生产系统的功能悖论特性进行权衡取舍,实现系统结构的调整,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承认或容忍了许多系统的问题和缺陷,而发展理论认为:生产系统是企业竞争的重要资源,企业欲长远赢得优势、保持生存,除了在结构方面须保持有效外,

    运行方面的效率也不可忽视,凡是容忍、默认系统缺陷存在就是对系统长远利益的损害。正确的做法不仅不应掩盖、容忍缺陷,反而应当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有意或强制揭露缺陷,并积极解决问题,使系统得到动态改进。因此, 学习、改善的机制是发展理论能够突破悖论关系的关键所在,也是发展理论的精髓。

  3. 发展理论是以非结构化要素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论本身与文化特点密切相关。由于研究对象以系统的运行问题为主,系统运行方式所带有的民族性、社会性和传统文化特性也强烈地作用在发展理论之上,使其带有比其它生产理论更强的文化色彩;发展理论的产物——世界级制造系统也与各国当地的习俗、行为、价值观念有着密切关系。

  4. 发展理论是以系统的微调与渐变为主要行为方式的。由于发展理论是解决效率层次的问题,因此不可能像竞争理论那样对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改造;同时,基层效率的提高有赖于一线生产人员对高层战略、目标的理解与认同。任何大幅度的突变都可能导致人员接受上的问题从而使改变无法深入。所以在有了明确目标之后,争取系统的渐变是发展理论得以实施的关键。JIT

    在丰田公司实践了近二十年,CIMS 从 1974 年提出概念至今仍在尝试,这些都是例证。

  5. 发展理论是以方法、技术、管理和思想的集成为理论体系重点的。就生产策略的发展理论本身可能并没有大多全新的内容,很多方法、技术,甚至管理思想都可散见于各种方法技术和管理学派之中,但发展理论强调的是综合利用它们,并把它们纳入一个新的概念和目标之下,即实现系统的动态自我完善,创立世界级的制造系统,因此这种集成或综合又具有新的内涵、意义和价值。

尽管生产策略的发展理论体系仍需继续深入探讨和总结,但其产物—— 第一代世界级制造系统却已孕育出来了。人们预测在 90 年代,企业间的竞争又将重新以生产管理为焦点,而且竞争的实力不再单纯依赖于意识、观念和战略,而是要转向更为深层的素质与机能之上。此时,只有世界级制造系统能够使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赢得这场竞争,并在今后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