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的对象
课堂教学中的交往,有两组最基本的对象参与,这就是师生间的交往和学生间的交往。这两组参与对象的交往模式是:
- 教师——学生群体
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模式,何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的这一交往过程总是必不可少的。社会系统通过由它控制的教师,利用课堂这一子系统实行着对学生的社会控制。教师的思想、行为、人格,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左右着课堂学生群体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群体的课堂“法典”,形成学生群体特有的课堂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体的人格、智力和创造力。同样,学生群体在课堂中也保持着与教师的交往线路,用课堂学习气氛、学习效果等对教师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让教师在不断尝试成功或失败中修正与学生群体的交往。
- 教师——学生个体
课堂教学相对于个别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但教师面对整个集体的教学,不能不注意到组成集体的学生个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学生个体得到发展,成为具有个性化的社会化。因此,课堂教学中,提问、板演、个别交谈指导、暗示常常是教师用来与学生个体进行交往的手段。而学生个体也每每用个别回答、质疑、神情表现等引起教师的注意,得到与教师进行个别交往的体验。
- 学生个体——学生个体
课堂学生群体是由单个个体组成,但它并非是其成员的算术总和,而个体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往联系,施展着各自的聪明才能,并使个体得到满足或焦虑,而这种满足或焦虑又会影响和作用与之交往的另一个体,使其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 学生个体——学生群体
每个课堂的学生个体,都不可能游离于学生群体之外,都自觉不自觉地与自己所处的群体(有时这个个体同时是几个交叉群体中的角色)、其他群
体发生交往。当然,他(她)可能在与群体交往中确立自己的“领袖”、“明星”角色,也可能成为一般角色。在与群体的交往中,个体找到自己相应的地位并得到自我满足,而群体也公允这个角度的位置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 学生群体——学生群体
课堂中整个学生群体是正式的群体(按空间位置划定的小组也属正式群体),但其内部却不可避免地存在非正式群体。显而易见,有些群体间有着交叉关系。因此,课堂教学状态中,兼容并蓄了众多学生群体,而这些学生群体常常发生一些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交往。这些交往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作为课堂教学人际交往中心的教师是不可熟视无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