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的方式

课堂教学过程中人际交往沟通,是通过言语交往和非语交往两种方式进行的。

  1. 言语交往

言语交往主要是指以口头言语为媒介进行的交往。言语交往的构成要素有表达、倾听、回答。要准确地表达情感,传递信息,不能不考虑言语内容, 并及时针对对方的反应进行调整;回答别人的提问,也不能不倾听别人的言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言语交往能力和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交往的效果。

  1. 非言语交往

非言语交往是通过非言语符号工具提供信息进行的交往。社会心理学认为,几乎一切非言语的声音和动作都可以用作沟通的手段。这种非言语交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有传递信息的形式中,语言信号占 7%,

声音和面部表情两种信号各占 38%和 55%。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往既可以伴随言语交往同时进行,也可以单独进行。事实上,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同学间常常用无声的体语(眼神、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等)、辅助言语(音量、音质、声调、语速等)、类言语(笑、哭、叹息、呻吟等)、人际距离

(变换位置、走近或远离、直面或侧面交往对象)等传递着大量的信息,也发展着交往双方的非言语交往能力。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结论: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立体交往结构,这就是师生间、同学间发生的各种性质各种方式的交往。这一交往结构具备促使学生社会化和个性体的功能,对学生社会观念、社会交往能力及个体的形成,潜在智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