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充分发挥交往的教育潜力

交往是人的本性的需要,也是实现个体社会化,形成独特个性的重要手段。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人与人之间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交往,组成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人一生下来首先接触到的是母子关系,而后进入家庭关系, 进而步入学校、社会逐步使自己社会化。正常而有益的人际交往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可有些家长却因担心自己的孩子结交坏朋友而常常限制他们的交往,这种做法是消极的,对儿童发展不利。在学校里,为了提防形成“坏团体”,教师对个别所谓表现差的学生也往往是采取孤立政策,限制他们与同学的交往,这种做法极其有害,它从根本上背离了儿童、青少年发展的本性,会导致他们个性的扭曲,严重的甚至会产生精神病态。

交往具有巨大的教育潜力,教师应当研究交往的教育功能,引导儿童、青少年开展正常的交往活动,帮助他们正确选择伙伴关系。交往的教育功能表现在:其一,规范功能——通过交往可以掌握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准则;其二,认识功能——通过交往可以获得个人的社会经验;其三,情感功能—— 任何交往都与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有关,交往被认为是一个激情的过程;其四,实施功能——人们总是在交往中实现个性,形成个人特点。交往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儿童、青少年的个性、特长可以互补,它可以成为交往的吸引力。总之,交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意识、道德观点、行为标准与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正向的或反向的影响,这就需要教育的引导。教育是社会交际的特殊过程,而社会交际是一种多向关系,如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这一特殊过程在于发展师生之间的合作、友谊与责任感。

在师生关系中,对如何对待教师的角色地位很主要,学生往往认为教师是严而不亲,敬而远之,由于分数权力主义盛行,一部分学生甚至对教师怀

有敌意。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往往把教师看作具有法统力量

(指跟权力与法规有关的影响力量)和强制力量(对他人可以惩罚的能力) 的代表。一个明智的教师往往在专长力量(指一个人的知识技能水平)与吸引力量(指一个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的影响作用与亲密性)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他们施加影响。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有正式和非正式的两种。在正式交往中往往有明显的角色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促成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这种具有合作、对话、情感交流的参与,可以使学生由被动角色转为主动角色。在师生的非正式交往中,教师力求摆脱角色地位,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一种伙伴关系,以学生的欢乐为欢乐。

总之,加强师生交往,提高交往的频率有助于克眼学生在与同辈群体交往中的局限性,儿童、青少年可以从成人那里获得许多有价值的经验,教师应当用自己的智慧健康地引导学生参与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