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合度,因材施教

启发式教学要讲最佳火候,寻找最佳突破口。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就是要求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达其辞”的最佳火候。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心灵的乐曲,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例如:一位数学教师讲线段,谈过课题,他就在黑板上轻轻地画了一条线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直线。” 他又问:“线段是什么呢?”学生们面面相视。而他走下讲台,不断地指名追问:“你说,什么是线段?”可是谁也答不出来。然而正是他不断追问下, 学生急切地要知道“线段”的定义。恰在这时,他转身回到讲台,啪!啪! 在那条直线上重重地点了两点,高声说到:“线段就是一条直线上两点之间的部分!”学生如释重负,长长舒了一口气,线段的定义,就在一刹那间, 深深地镶嵌在学生的脑海里。

同时,教师启发学生的问题深度的难易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广度的大小要恰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应,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跳一跳,摘桃子”,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

启发式教学要想真正取得实效,还必须了解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了解实际包括: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师的启发才会有方向性、针对性、有序性、层次性,教师的每一堂课、每一席话,才能恰到好处地启发诱导,促进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