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

课堂教学是教学目标实施的重要途径。

上课前,教师要研析所授课的教学目标、编制符合认识规律的实施程序。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列出详细的实施细则,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自学、诱导、讲授、练习等,逐一落实教学目标。

上课时,可将所授课的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在配用的教材上勾划,或前提抄在小黑板上张挂),使学生心中有效,带着明确的任务有目的听课学习。

展示教学目标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就时间和层次来说,有的在课前展示,有的在课上展示,有的一次整体展示,有的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逐步展示,有的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或课后展示,等等。就揭示方式来说,低年级可用简单明白的语言向学生口头说明,中年级可用问题的方式提出,高年级则可以明确目的、提示要点、出思考题或练习题的方式提出,还可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个人或分组抽卡片回答问题或完成训练项目的方式提出等。参加目标教学实验的学生普遍反映,现在老师一上课说明确告诉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各自要求达到什么水平,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我们知道了哪些内容该识记,哪些内容要理解,哪些要进行分析应用和综合能力训练。由于目标明确,我们的学习进取心和学习兴趣就增加了,学习精力也能够科学分析。

在全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依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检测评价和反馈矫正,随时用教学目标调节和控制,使学生沿着正确的轨道生动活泼地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可以说,如果能使每个学生都满怀激情地奔向教学目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每节课都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作业,指导练习,当堂反馈矫正。提倡学生自学、自测、自我反馈,自我评估。对所授章节或篇目,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可通过三条途径加以处理:即课堂预习处理一部分;课堂教学处理一部分;课后练习处理一部分,把常规教学与目标教学结合起来,力戒形式主义, 该讲的要讲足、讲透,不属于该课的“目标”,不要随意添加,在学习水平的掌握层次上,按大纲办事,不从高难度出发,搞拔苗助长。教学进程中要通过形成性测试题不断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课后练的安排,为所授章节或篇目知识点的掌握与巩固着想。题量上可采取一题对一“标”,重点要掌握的地方,可采用多题对一“标” 的办法,目的是强化记忆,加深理解,达到“掌握”。

目标教学的流程是双向信息沟通式传递,随时调整教学节奏,达到课堂教学优化控制。

教学流程是以目标为灵魂,师生紧紧围绕目标进行的。课前,教师根据

大纲、教材及学情定标导向,学生自学达标;课上,教师围绕目标诊断,学生练习反馈,教师掌握前提目标水准,调整教学节奏,进行导教,让学生进行第一层次达标,经过提问、板演等反馈;教师进行助教,帮助学生高层次达标,进行课堂小测集中反馈,评价小结,进行知识补救、矫正、强化,实现目标达成。

控制教学过程的主要技巧是要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互相配合相互转换的规律,形成有张有弛、变而有序的课堂教学节奏。张,能使注意力高度集中,进行紧张的心理活动,向主攻目标积极进取;弛,能使情绪活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驰骋想象,蓄积新的力量。过快的节奏容易使学生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慢的节奏容易松懈拖沓,散乱无功。即便是适中的节奏如果单一不变,也会产生习惯性抑制,降低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就是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把一切心理活动都集中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上。集中程度愈高,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愈激烈,则学生的学习就会速度快、效率高、巩固性强。而教学目标的可行、明确和集中,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决定性的作用。目标的可行性决定了注意力的持久性,目标的明确程度和集中程度决定了注意的力度和速度。

注意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有意注意是由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志起主导作用的注意,是根据掌握学习目标的需要产生的,始终沿着目标的导向展开心理活动。这种注意集中性持久性强,不易转换或分散,能使学生在有规律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和能力。但它需要一定的强制性努力,脑细胞能量消耗大,容易产生抑制和疲劳。无意注意在学习兴趣和学习情绪起主导作用下自发产生,无需主观努力,不易造成疲劳,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和能力,但它难以持久,在遇到困难和干扰时就会消失或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