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成就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散文为最突出,但他的诗、词也都有极高的成就。以诗而言,苏诗不仅具有宋诗长于理趣的特点,而且具有他个人独特的

品格。写于不同时期的作品,都能突现其人的真情实感。例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云: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此诗作于嘉祐六年(1061),苏轼时为凤翔签判,其弟子由曾寄他《怀渑池

寄子瞻兄》一诗,故有此作。苏轼与弟二人友于情深,对于人生聚散无常, 感触亦深。诗中有达语,亦有情语。

又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熙宁四年(1071)为杭州通判时所作。当时新法初行,苏轼不合时宜, 转任外职。随物自适,顺口成吟。虽有友人规以“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之语,但西湖所作仍然不少,此诗尤为绝调。王文诰称此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①,并不为过。

又如《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郭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云: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 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在黄州。身在贬所,苦中作乐。“人似

秋鸿”,“事如春梦”,“白酒三杯”,“苍颜一笑”,这些词语,道出了自己贬居生活中特有的情调,非他人所能道。

又如《题西林壁》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为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改迁汝州,途经高安,因游庐山所作。《东坡志林》亦有记载。自谓“仆庐山诗尽于此矣”,当是有得之言。苏轼经过黄州之贬,阅世渐深,看山也渐识其真。论者或谓诗中蕴有哲理,其实在作者自己,仍是直抒感受,并非有意于推理的。

② 苏轼:《东坡集》卷 29《答李端叔书》。

③ 苏轼:《东坡后集》卷 14《答王庠书》。

①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又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云: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睛。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自从哲宗绍圣以来,蔡京、章惇等新党执政,贬窜元祐党人。苏轼又遭再贬。

最后贬到海南,直到元符三年(1100),始遇赦而还。此诗即作于赦还的途中。从“苦雨终风”到“云散月明”已经度过了多少岁月。“九死南荒”, 而竟生还,轼虽达人,也不能不发浩叹。

苏轼之词,尤有特色,为世传诵者亦多。有些作品,也更体现性格。 例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二首,都是古今传诵的名篇。其豪情逸兴,并世罕有其匹,可不列举。在这样的名篇之外,有些作品,特色也是很突出的。这里且以《定风波》为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PGN1591.TXT/PGN>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苏轼时在黄州。有小序云:“三月七

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这是一首十分潇洒的词。不管风里雨里,而能行若无事,苟非脱屣世事,很难放达若此。“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兴到之言,也是有悟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