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数学教育

两宋时期官府对数学教育事业曾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几起几落,争议不休。北宋初期算学曾与文、武两学并列,设有算学博士,但一直未开办正式的学馆。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诏令通算学者可于吏部就试,合格者授予地位很低的官职,并令秘书省刊刻算经十书,以备学习之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曾派人选址,准备建造算书馆,但是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教员, 并且有人反对说,将来“建学之后,养士设科,徒有烦费,实于国事无补”, 于是作罢。直到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国子监始立算学,设博士 4 人和

其他职员 8 人,计划招收 260 名学生。学习教材是《九章》、《周髀》、《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等。考试分上、内、外三舍(三级),上舍合格者可授予通仕郎、登仕郎、将仕郎等初级官阶。崇宁五年(1106)初,算学被撤销,而在同年底却又得到恢复。大观三年(1107)还搞了一次封祀历代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的礼仪活动,如封张衡为西鄂伯,祖冲之为范阳子,刘徽为淄乡男等,并打算绘像从祀,但也由于有人反对而未正式进行。大观四年(1108),又撤销算学,算学生并入太史局。政和三年

(1113)复置算学,仍用算学馆旧址,并令地方上仿照执行,其教育制度与元丰、崇宁时相同。宣和二年(1120)再次撤销了算学馆及有关的官职。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北宋时算学馆的兴废交替比较频繁,这种情况当然对数学发展是不利的。到了南宋时期,官办数学教育事业就更趋衰微了。但另一方面,官办数学教育毕竟培养了一批通晓数学的人才,并对民间数学传习产生了一定的鼓励和示范作用,这还是应该肯定的。

在数学教材方面,北宋元丰七年(1084)刻印算书时,唐代十部算经中的《缀术》已经失传,因而只刻印了九部,并且据考证,其中《夏侯阳算经》并非原著,而是唐代中期的《韩延算术》,这部书由于卷上第一章引用了夏侯阳的一句话而被误认为《夏侯阳算经》。元丰年间所刻《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

② 李迪、冯立升:《〈谢察微算经〉试探》,见李迪主编《数学史研究文集》第三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张丘建算经》、《五经算术》和《缉古算经》这九部算经是最早的官刻本数学书籍,可惜在清初就已全部亡佚。南宋绍兴九年(1139)刻书兴学,但未刻印算书。一直到南宋嘉定六年(1213),鲍澣之在福建汀州学校主持翻刻北宋本九部算经时,又补入《数术记遗》1 卷。到了清初,南宋所刻算书也仅存《周髀》、《孙子》、《张丘建》、《五曹》、《缉古》、《夏侯阳》和《九章》7 种孤本,其中《九章算术》仅存 5 卷。这些书幸得传留至今。宋刻本十部算书基本上是以李淳风等注释本为基础的,并且其绝大部分内容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下来,为我们保存了宝贵的数学史料,这就是我们现在可以见到的《算经十书》。

从隋唐到宋元,官府兴办的数学教育事业日趋衰落,而民间数学教育却有所发展。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算书和算表,记载了算筹记数、乘法口诀、四则运算、面积、体积等实用算术方法。这些著作大多是唐末宋初的作品, 从中可以反映当时民间数学教育的一些内容,并表明当时所用教材并非都是官府统一刊布的算经。到了宋元时期,民间数学教育更为流行,如李冶曾在河北元氏与获鹿两县交界处的封龙山隐居讲学,并进行数学研究。在元代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郭守敬少年求学时的河北磁县紫金山,形成了一个以刘秉忠、张守谦、张易等为中心的成就卓著的学派,数学也是这个学派教学与研讨的领域之一。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更是“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 “四方之来学者日众”。他的《算学启蒙》是一部很好的数学入门书,其中还包括“天元术”等当时数学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南宋之后刻印的数学著作中,出现了歌谣形式的数学问题和算法口诀,更能说明数学的传授已经走出官学的大门,逐渐深入到了民间。此外,还应提到的是杨辉在《乘除通变本末》中给出了一个“习算纲目”,这是学习一般民用和商用数学的一份切合实际的教学大纲,其中提倡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注重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等。这个“习算纲目”是我国数学教育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