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官修本草

两宋时期共修成本草著作 80 余部,其中记载的药物品种总数达 1800 余

种,比唐朝的《新修本草》增加了 1030 种。除私人所修的多部本草著作外, 由官府组织人力,大规模编修本草成为这一时期药物学著作编撰的主流。

开宝六年(973),宋太祖即诏令刘翰、马志、张素、吴复珪等九人修定本草。他们以唐朝的《新修本草》(659)为基础,补正讹漏,增加新药 139 种,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次年,又命翰林学士李昉及王祐等人重新校勘,修正颇多,改名《开宝重定本草》(974),简称《开宝本草》,颁行全国。凡 20 卷,收药 983 种。嘉祐二年(1057),又命掌禹锡、林亿、苏颂等人在《开宝本草》的基础上,再次修定,于三年后修定完稿,成《嘉祐补注神农本草》21 卷,增加药物 99 种,共收药物 1082 种,除印有监本外,为普及还出了小字本。

嘉祐三年(1058),宋朝廷曾命各郡将所产药物一律绘图,注明开花、结实、收采季节及用途,送往京师,由苏颂等人负责整理。这是继唐朝之后, 又一次由官府组织的大规模的药物普查,对鉴别药物真伪、统一名称等起了重要作用。嘉祐六年(1061),苏颂根据各地所送资料编写的《图经本草》, 收药图 933 幅,是我国有部分尚存最早的图文并茂的版刻药物图谱。

① 陶宗仪:《说郛》卷 29 引《岩下放言》。

② 詹宝璋:《中国解剖史》,《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 年第 1 期。

① 詹宝璋:《中国解剖史》,《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 年第 1 期。

此后,四川出现了两部由个人编著的本草著作。一是陈承在元祐年间

(1086—1093)所著《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23 卷,现已佚。另一部是唐慎微所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唐慎微(1056—1093),字审元,原居蜀州晋原,后住成都,人称华阳人,世医出身,有医名,医不重酬,但求得方,凡所阅读待人均以搜寻药方为务,因此积累了大量经史和民间药物知识。他的《证类本草》在《嘉祐本草》及《图经本草》基础上,增加新药 476 种,并一一附图,计收药物 1558

种,凡 32 卷,另收古今单验方 3000 余首,内容极为丰富,使宋代药物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大观二年(1108)宋徽宗命医官艾晟进行修订,正式刊行,名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大观本草》,作为国家药典颁行全国。政和六年(1116)再次修订,名《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政和本草》。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又加修订,名《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绍兴本草》。宋代官修本草有上述数次, 如此不断地官修、刻印、颁行,对本草学的发展和药物品种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此外,民间还有若干本草著作,如《日华子诸家本草》(约成书于开宝中)、《本草衍义》(1116)、《宝庆本草折衷》、《履巉岩本草(1220) 等,均具有较大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