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周邦彦一赋得三朝之眷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晚年自号清真居士,盖取晋山涛推举
阮咸的话:“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之意。①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邦彦在《南浦·浅带一帆风》一词中曾说:“吾家旧有簪缨。”所谓簪缨, 即古代官吏的冠饰,这说明,他的先人中不乏作官的人,但大概又多仕宦平平。在方志或史书中留下名字的,只有他的叔父周邠。周邠“字开祖,嘉祐八年(1063)登进士第。熙宁间苏轼倅杭,多与醻唱,所谓周长官者是也”②。
《宋史·周邦彦传》称他“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③。但他却喜好读书,博涉百家之言。元丰二年(1079),朝廷锐意改革,广招人才,将太学生从 1000 人增扩为 2400 人,周邦彦亦以其博学而被选录为太学外舍生。元丰六年(1083),发生了一件对周邦彦一生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这年七月, 年方 28 岁的周邦彦写了一篇《汴都赋》上奏,大得神宗欣赏,不仅命令侍臣在迩英殿宣读这篇赋,其后还把周邦彦召到政事堂,提拔他为太学正。这虽是一个正九品的低级小官,但毕竟由皇上亲自提拔,并从此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宋神宗之所以欣赏这篇赋,是因为这篇赋中如“抑强贾之乘时,摧素封之专利”等,“颇颂新法”。①
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哲宗继位。但由于哲宗年龄尚幼小,由神宗的母亲宣仁太后高氏听政,而这位太后向来反对新法,《宋史》本传说周邦彦“居五岁不迁”,其原因就不难理解了。此后,他历任庐州教授、溧水知县等。元符元年(1098)六月,“哲宗召对,使诵前赋,除秘书省正字”
②。宋徽宗也很喜欢这篇《汴都赋》,曾召“赐对崇政殿,上问《汴都赋》其
辞云何?对以岁月久,不能省忆,用表进入。帝览表称善”③。周邦彦因之又得以提拔。所以楼钥在《清真先生文集序》中说:“钱塘周公,少负庠校隽声,未及三十,作《汴都赋》七千言⋯⋯天子嗟异之⋯⋯哲宗始置之文馆, 徽宗又列之郎曹,皆以受知先帝之故,以一赋而得三朝之眷,儒生之荣莫加焉。”周邦彦虽然在徽宗朝历任考功员外郎、卫尉卿,又以直龙图阁出知河中府,出知隆德府和明州,同时,还曾一度入为秘书监,进为徽猷阁待制, 提举大晟府等,但他一生的主要业绩仍是以词家名世。宣和三年(1121)卒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终年 66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