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法治国
西夏自元昊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着“蕃礼”与“汉礼”之争,毅宗、惠宗两朝经过反复,到乾顺时斗争更加激烈。乾顺对高度发展的儒家文化与汉族文明十分倾慕,他决定在夏大力提倡汉文化,以改变西夏的落后风气。永安三年(1101),他借御史中丞薛元礼之口倡导儒学,在薛元礼的上疏中称: “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经国之模,莫重于儒学。昔元魏开基,周齐继统, 无不尊行儒教,崇尚诗书,盖西北之遗风不可以立教化也”。②因此,只有重新提倡汉学,才能改变夏的不良风气,挽救面临的危机。乾顺采纳了薛元礼的建议,下令在原有的“蕃学”之外,特建“国学”,教授汉学。挑选皇亲贵族子弟 300 人,建立“养贤务”,由官府供给廪食,设置教授,进行培养。乾顺尊儒崇佛,夏贞观三年(1103)二月,乾顺为母后祈福,于甘州(今甘肃张掖)建造宏伟壮丽的卧佛寺。十二年(1112),正式公布按资格任用官吏的办法,除“宗族世家议功议亲俱加蕃、汉一等”外,对擅长文学的士人“尤以不次擢”,给予特别的优待。①乾顺自己也喜欢附庸风雅,曾借大臣高守忠宅第后院生长灵芝,以为祥瑞,百官朝贺之际,乾顺作《灵芝歌》与诸大臣酬唱,并“勒石志瑞”。有的贵族大臣对乾顺重文轻武的举措不满。其时正逢连年水旱灾荒,乾顺命诸臣言得失,御史大夫谋宁克任立即上疏,对乾顺的重文轻武政策提出看法,指出:“既隆文治,尤修武备,毋徒慕好士之虚名,而忘御边之实务也”②。但乾顺不予采纳。
乾顺亲政后,吸取前朝外威专权的历史教训,努力削夺母党势力。其时梁后亲信嵬名阿吴已死,乾顺以统军仁多保忠心怀异志,解除其兵权。另一方面又采取分封皇族以巩固帝王权力的措施。贞观三年(1103)九月,乾顺封勇武多谋的庶弟察哥为晋王,并让他掌握兵权。元德二年(1120)十一月, 又封宗室景思子仁忠为濮王,仁礼为舒王。仁忠、仁礼兄弟二人通晓蕃、汉文字,又擅长诗文,乾顺爱其才,又授仁忠为礼部郎中,仁礼为河南转运使。封大臣嵬名安惠为梁国正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