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治国

仁孝仰慕汉文化,他继位之后,除着意维持与金朝的友好关系外,仍不忘怀与宋朝的交往。人庆元年(1144)五月,仁孝遣使赴宋朝贺天申节,向宋朝贡献珠玉、金带、绫罗、纱布、马匹等物,恢复了同宋朝中断了近二十年的聘使往来。同年十二月,又遣使到宋朝贺正旦,贡献金酒器、绫罗、纱縠等物,意在进一步密切同南宋的交往。宋朝的儒家文化对仁孝具有吸引力。早在这一年的六月,仁孝下令在各州县设立学校,进学的子弟增至 3000 人, 比崇宗朝的“国学”人数增加了十倍。仁孝又于皇宫中设立“小学”,置教授,凡夏宗室子孙自 7 岁至 15 岁皆得入学。仁孝与皇后罔氏也经常亲临训导。人庆二年(1145)七月,仁孝更模仿宋朝制度,建立“太学”,他亲自主持“释奠”大礼,又给予师生赏赐。同年,仁孝下令乐官李元儒,参照汉族乐书,结合西夏现行制度,重新修订国家乐律,至人庆五年(1148)五月,历时三年始成,赐名《新律》。①人庆三年三月,仁孝“尊孔子为文宣帝”②, 下令州郡建立孔庙,祭祖孔子。四年(1147)八月,仿宋朝制度,实行科举, 正式策试举人,立唱名法。又设立“童子科”,逐步完善了通过科举选拔官吏的制度。次年三月,又建“内学”,仁孝亲自选派名儒主持讲学。天盛三年(1151)十二月,仁孝委任家学深厚,汉文和西夏文字著作丰富的学者斡道冲担任蕃汉学教授。六年九月,借与金朝聘使之便,遣使向金朝购置儒、佛经典。天盛十三年(1161)正月,仁孝于中央机构中设立翰林学士院,以王佥、焦景颜等人为学士。五月,命王佥等掌管国史,纂修李氏实录。十六年(1164)八月,仁孝追封西夏文字的创制人野利仁荣为广惠王,以表彰他对西夏文化的功绩。仁孝时期是西夏文化的鼎盛时期,大量的文化与学术著作问世,印刷与出版事业十分发达。已发现的仁孝时期的雕版印刷书籍,有诗歌集《月月娱诗》、谚语集《新集锦合辞》、《圣立义海》,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双解辞典《蕃汉合时掌中珠》,韵书《文海宝韵》等。

仁孝崇信佛教。天盛十一年(1159),仁孝派遣使者到西藏,奉迎迦玛迦举教派的始祖都松钦巴。都松钦巴派大弟子格西藏琐布赍经像到凉州,仁孝奉其为上师,并组织人力大规模翻译他带来的佛经。仁孝还向西藏粗布寺敬献金缨络、金幢盖等佛塔饰物。仁孝时期佛教发展到大规模的校经时期, 现存的西夏时期佛经中属仁孝时期校经的有《悲华经》、《佛说宝雨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宝积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等数十部。乾祐二十年(1189),仁孝派人请来宗律、净戒、玄密国师等,在大度民寺举行盛大法会,一次施散西夏文和汉文佛经达 15 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