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只一个理
二程的著作,汇集在今人编的《二程集》中,计有《程氏遗书》、《程氏外书》、《程氏文集》、《程氏经说》、《程氏粹言》及《周易程氏传》
(《伊川易传》)六种,其中多数是程颐的著述。程颢的思想集中在《识仁篇》中,是他的学生吕大临把大程的有关言论记录下来,成为语录(见《二程集·程氏遗书》卷 2 上)。另一种是他答张载书信中讨论定性问题的《定性书》(见《二程集·程氏文集》卷 2《答横渠张子厚书》)。
程颢与程颐的思想一致而有殊。程颢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①二程共同奠定了理学理论。但又有差别。程颢强调道德涵养、物我合一。他说:“一人之心即万物之心,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一日之运即一岁之运。”“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②谈到定性问题时,程颢以为:“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③ 在理学史上,他是心学滥觞者。由程颢而谢良佐,到了南宋,陆象山进一步构造心学的完整理论。
程颐的代表作是《伊川易传》,也是理学的经典作品。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由此而演绎出一套理学的理论。程颐的学术经杨时、罗从彦,李延平得到发展,朱熹继承、发展了二程的理学,又吸收诸家的学说,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程颐认为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理则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故敬则只是敬此者也。”④但是世界各个事物各有其特殊情形,各有其理。他说:
天下之理一也。涂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致一。虽</PGN1613.TXT/PGN>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①50000528_1614_0
这就是“理一分殊”的思想。这个思想也指明求理的途径:物虽有差异而理
① 《程氏外书》卷 12。
② 《程氏遗书》卷 2 上。
③ 《程氏文集》卷 2。
④ 《程氏遗书》卷 2 上。
同。求理离不开个别事物与个别的认识。二程说:“考古今、察物情,揆人事,反复研究而思索之,求止于至善,盖非一端而已也。”②由于天理是先验的,所以要通过各办法,求出天理,而格物致知最终就是要验证这种理,体验天理的永恒。在二程看来,天理,又是封建纲常名分等级制度。维护纲常, 就是治道,就是维护天理,就可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他说:
夫天下国家,必纪纲法度废乱,而后祸患生。圣人既解其难而安平无事矣,是无所往也; 则当修复治道,正纪纲,明法度,进复先代明王之治,是来复也,谓反正理也,天下之吉也。
③50000528_1614_2
程颐在《易传序》中提出“随时变易以从道”的社会变革观,一方面,他看到“唯随时变易,乃常道也”④。“大变则大益,小变则小补”⑤,认识到复井田、行封建的办法,行不通。另一方面,他主张在变革中要“审虑慎动”, 要用“包含宽容”的态度对“近戚”“贵家”。这里明显可以看出他的理学变革观的实质。
总之,二程所奠定的理学,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它包括哲学观、历史观、认识论、人性论以及伦理道德思想、社会变革论等各个方面。
② 《程氏粹言》卷 1。
④ 《伊川易传》卷 3,“恒”。
⑤ 《程氏粹言》卷 1,《论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