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叶適

读书聪颖,游学婺州

叶適(1150—1223),字正则,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生于瑞安, 后居于永嘉水心村,世称水心先生。

叶適的少年时代,家境贫困。“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贫蒉三世矣”③。父亲性情开朗,有大志而未入仕途。母亲杜氏嫁到叶家的那一年,正逢水灾, 家中器物被大水冲尽,自此更为艰难,居无定址,先后迁过二十一处,“穷居如是二十余年”。11 岁时,名儒陈傅良在县城林元章家执教,叶適经常在林家嬉戏,他得到机会从陈傅良学习。据他自己的回忆,从此受教、请益于陈傅良的时间,前后有 40 年之久。少年时代从学的学人中,可以考定的还有刘朔、刘愈、刘夙等。

13 岁时叶適随父从瑞安迁到永嘉(今浙江温州);15 岁,学诗、学时文, 这些对他一生学术深有影响。《宋史》本传称他“为文藻思英发”①,而全祖望评论说:“然水心工文,故弟子多流于辞章。”②

16 岁时,叶適在温州乐清白石北山小学讲舍讲习,为稻粱谋,这样的生活一直维持到乾道三年(1167)。其间从学与结交的师友,除陈傅良外,还有王十朋的门人叶士宁与林鼐、林鼒兄弟等。

从 19 岁开始,一直到 28 岁,即淳熙四年(1177),叶適主要活动是在婺州地区游学,曾从学于郑伯熊,上书宰执叶衡,结识了陈亮、吕祖谦、周必大等。

这十年间,叶適到过临安,时为乾道九年(1173);淳熙元年(1174), 叶適上书叶衡,叶衡时为签书枢密院事。叶適在这封《上西府院书》中,纵论天下大势,指出天下之患在于“朝廷之上,陋儒生之论,轻仁义之学,则相与摈贤者而不使自守以高世”。因此他望宰执能够酌古今之变,权利害之实,以先定国是于天下。具体地说,一是政治上的有为:收召废弃有名之士, 斥去大言无验之臣,辟和同之论,息朋党之说。重台谏而任刺史,崇馆阁以亲讲读。二是经济上的措施:据岁入之常以制国用,罢太甚之求,以纾民力。三是军事上的广武举之路,委诸路以择材,鼓舞士卒之勇气,不用增兵而加紧训练,屯田耕种以代军输。四分上流之地,积极准备北伐。

叶適提出中兴的“大略”,进一步指出关键在于为政要“诚”、“赏” 与“罚”。诚,是指发号出令,必思生民之大计,而不徇乎一身之喜怒。赏,

② 参《陈亮集》卷 39《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及《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

③ 《水心文集》卷 25《母杜氏墓志铭》。

① 《宋史》卷 434《叶適传》。

② 《宋元学案》卷 54《水心学案》(上)。

是指爱人之功,求人之善,举之公卿之上而忘其疏贱之丑。罚,是惩人之过, 明人之恶,加之窜殛之戮而遗其贵近之厚。以后,叶適多次上书朝廷,其要点多是这些内容①。

这一年叶適才 25 岁,这次上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反响,他很失望。

淳熙二年(1175),叶適 26 岁,赴武义招明山访吕祖谦,与陈亮、吕祖谦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