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骇人听闻的生物战

生物战,也叫细菌战,它是用生物武器(旧称细菌武器)伤害人、畜及农作物的作战。生物武器,是生物战剂及其施放器材的统称。生物战剂,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立克次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 主要通过气溶胶和带菌昆虫等方式施放,由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和粘膜侵入人、畜体内,经一定潜伏期发病。其施放工具,有装在飞机、军舰上的气溶胶发生器和布洒箱,以及由火炮、火箭、导弹发射的各种生物弹。在作战中,通过各种方式施放生物战剂,造成对方军队和后方地区传染病流行,大面积农作物坏死,从而达到削弱对方战斗力,破坏其战争潜力的目的。

历史上使用人工方法传播疾病很早就有记载。1364 年鞑靼人攻克克里米亚半岛的卡夫要塞时,曾向城内投掷死于鼠疫者的尸体,造成了人为的鼠疫流行。这是生物战的雏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正式使用生物武器。

1915 年,德国间谍把在美国港口等待装运到协约国去的牛羊,接种了鼻疽和炭疽杆菌;1917 年,他们又在美索不达米亚,使 4500 匹骡子感染鼻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还用飞机在罗马尼亚上空投掷污染致病菌食品, 企图伤害城市居民。1932—1933 年,侵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曾建立了细菌战实验室,1935—1936 年,在哈尔滨扩建为细菌武器研究所(即 731 部队), 大规模研制生产细菌武器。1940—1944 年,日军多次在中国浙江的宁波、湖南的常德等 11 个县市,用飞机投撒污染鼠疫杆菌的人蚤,造成当地鼠疫流

行,先后有 700 多人发病和死亡;1940 年,仅宁波一地就发病 99 人,死亡

98 人。美军及某些欧洲国家也曾研制过生物武器。主要使用飞机投掷死鼠、跳蚤、蚊子、苍蝇、杂物及其他小动物等,散布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伤寒杆菌等,引起了朝鲜居民鼠疫、霍乱病的发生。

1952 年,国际科学委员会经过调查,用 8 种文字将美军这一罪行写成《调查在朝鲜和中国的细菌战事实国际科学委员会报告及附件》,并公布于全世界。

生物战作战使用原则与方法一般是:①强调主要用于战略目的。生物战剂一般没有立即杀伤作用,但能造成对方发生大批传染病,农作物遭受损害, 达到破坏对方战争潜力的目的。因此,有些国家军队主张把生物武器用于战略目的,在对方广大后方地区使用。②强调突然、秘密、大量使用。以求避免世界人民发现和揭露,使对方在无准备的情况下受到传染,来不及防护而发病。③强调与核、化学武器结合使用。由于受过核辐射和中毒的人员身体抵抗力减弱,容易因生物战剂的感染而发病,将加重射线和毒剂的伤害程度。3 种大规模杀伤武器结合使用,可以扩大杀伤效果。④使用时机:进攻顺利时不使用生物武器;作战不利时,为了摆脱困难,在战斗行动地区可能使用, 以造成大面积污染区,限制敌方的机动,防御阵地固定,作战时间长,可有足够的时间使敌方人员发病。⑤攻击日标:进攻作战,主要是敌方纵深地带的第二梯队;不拟占领或久攻不下的岛屿或防守要点;敌方的交通线、后勤仓库、军用机场和炮兵发射阵地等。防御作战,主要是敌方的进攻出发地域、第二梯队、后方设施和交通线等;撤退时,用于污染将要放弃的地区。对战略后方,主要用来攻击人口集中的城市和交通枢纽;油田、水库和重要的农业牧业地区;海港、机场和战略导弹发射阵地等。⑤袭击方法:强调使用生

物战剂气溶胶直接袭击和间接袭击。直接袭击是将生物战剂气溶胶直接喷洒于目标或目标上空,此法受风速、风向影响较小;间接袭击用于目标上风方向或地域,尔后借助风力将生物战剂吹到目标区,但受风向、风速影响较大。气洛胶施放方法有:单点源施放,用一枚小炸弹或一个气溶胶发生装置施放; 多点源施放,用一些小生物弹在目标地域爆炸施放;线源施放,以飞机布洒器或小炸弹,从一个移动点向一个方向逐次施放。

反生物战的一般办法是:①平时采取各种侦察手段,了解敌人研制生物武器的动向,做好防治技术、防护药材装备和防护训练等方面的研究和准备。

②战时,采取军事手段,摧毁敌人发射生物武器的阵地、飞机和施放工具。

③加强宣传,揭露敌人施放的阴谋和罪行,从政治上打击敌人。④将反生物战工作纳入合成军队司令部的统一防护计划,采取综合的防护措施。卫生、防化与有关部门协同,迅速消除袭击后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军事大国加紧了生物战武器的研制和试验, 英、美等国制造了多起生物战事件,日、德法西斯曾多次使用生物武器,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使用生物武器更是骇人听闻、令人发指。下面叙述的是二战中的生物武器研制与运用的简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