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德国战前气象备战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军就有了气象组织。战后,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 不准德国拥有军用飞机。于是,德国便大力发展民航,每个机场都建有气象台,因而德国的高空气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气象学术研究。1933 年 1 月,希特勒上台后,为了准备侵略战争,在 1934 年 4 月 6 日发布“国家气象命令”,统一全德气象工作。把航空气象、普通气象、海洋气象、高空气象及气候等一切气象业务,统统划归航空部,由他的亲信戈林领导。从 1934 年 1 月 28 日起,成立了“国家气象局”,作为中央机关,领导全国气象业务和研究工作;委任了气象技术骨干,负责各种气象研究工作,并给以技术、研究、组织、人事及预算上的广泛权力。从而笼络了有名的气象学者,如鲍尔、德凡特、舍尔哈格等人;同时,设立了国家气象学校,大力培养气象技术人员。这样,就建立了德国军事气象的完整体系,作为战时体制的准备。尔后,很快增设了 5—10 架气象观测飞机,到 1939 年(发动战争的前夕)已建立了 6 个无线电探空气象站。它把所有台站的观测记录汇编成年报出版;还利用战前的合法途径收集整理欧洲各国气候资料,计算与德国资料的相关性,以备战时使用。为了提高天气预报精确度,增设了高空风测站, 并鼓励研究处理观测资料的方法。德国海洋气象台还发行高空天气图。

1939 年秋天,德国就利用了较正确的长期天气预报,再加上战前对欧洲各国公路的运载能力与气候情况有了详细调查,发动了“闪击战”。

总的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各国气象备战工作,用了校长的时间;把全国气象事业纳入为战争服务的轨道;气象机构的工作范围迅速扩大,人员增多;有些气象工作,特别是空军的气象工作,随着战争的需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