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美国的军事气象备战

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气象局就为军事部门培训气象人员,帮助美在国外驻军地区建立台站网。此外,还派遣气象人员到中国、缅甸、印度和巴拿马运河去执行军事气象任务。战争开始,气象局感到原有 2100 多名观

测员太少,就动员了 27 所大专院校,计划培养 1 万名以上的气象观测员。1943 年,当太平洋战争又转到热带地区进行时,美国在波多黎各大学成立了热带气象研究所,负责研究热带气象和培训热带气象人员。

1938 年,美国气象局本身的工作人员为 1494 人,每年经费不到 500 万

美元,到战争高潮的 1944 年增加到 3218 人,是 1938 年的一倍多,年度经费

超过 1000 万美元,其中 200 多万美元是由军事部门开支的,占总经费的 1/5。

1939 年,美国气象局以绝密材料形式出版了“各大洋上的气候图”。以风为主,详细地绘出了气温、水温、云量、能见度、雾、烟雾、雷雨等项气

候图。战争初期,美国陆军航空队气象局将 40 年的历史天气图进行了分类(五类六型),编成卡片。预报员利用这套卡片,能在几分钟内找到类似于目标情况的历史资料卡片。在此基础上作出预报,通称为“相似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广泛使用了这个方法。例如 1943 年底轰炸德国的重水工厂,

1944 年 2 月连续几大的大规模空袭德国飞机工厂,1944 年 6 月 6 日诺曼底登陆,美国人都使用过相似预报方法。1942 年空袭日本以后,美国国防部长要求研究飞机结冰和降水带电问题,气象局和军事部门合作,对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层云进行了详细研究。

美国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30 年代初,就在陆、海军联合协作下,开展了飞机气象观测。到 1934 年 7 月,共 23 处用飞机进行 5000 米高空的观测。

到 1939 年,美国就把气象飞机观测,改用无线电探空仪观测。到 1945

年,美国仅在国内就有高空无线电探空站 80 多处。战争中又使用了飞机进行气象观测,特别是海洋上的观测。1944 年,美国总统批准了气象飞机侦察计划,将 B—24 型轰炸机改装,在太平洋上进行气象观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