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战中的气象保障
二战中,各参战国迅速加强了气象组织,对国内气象工作进行了战时管制,采取各种措施获取气象情报。战时气象工作组织包括:气象观测工作组织;气象情报收集、情报工作组织;天气顶报工作组织;气象资料的收集、保管、整理和气候分析工作组织;观测方法、预报方法等研究工作的组织; 人员的培训及气象器材补充工作组织;保密、破译工作组织。
战时气象管制的内容大致包括:中断原有的国外气象通讯联络;天气图列为绝密材料,禁止公开出版;除特殊风暴警报外,天气预报一律禁止公开发布,特别是中长期预报;对国内气象广播进行军事管制,采用无线电密码或改用有线联系;海上观测船的天气报告和为航海船只提供天气预报,均采用直接无线电的密码联系。
战时气象情报工作包括气象情报侦察和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获取气象情报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获得气象情报,各国都设置了台站网,进行飞机侦察,组织战地气象队,侦听敌方气象广播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及时地、广泛地收集到各种气象情报为军事服务。为了侦察到气象情报,有些参战国曾组织专门力量对敌国气象电报进行破译,或利用“中立国”的气象资料间接地判断敌区的天气情况等。除此,还采取使用气象侦察飞机,派遣战地气象队,建立敌后气象站等方法获取地区气象情报。
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广泛开展了空中侦察天气的活动,每天都要派出飞机携带着气象仪器飞往没有气象情报的地区,从近地面层到 10 公里左右的高空进行观测、照相、记录。这样的飞行,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伸入到敌人的大后方。这些工作,不仅气象工作者参加,执行战斗任务的驾驶员和射手也沿途进行观察,记录云量、云层的高度,以及风向、能见度、雨、雪、结冰和颠簸情况等等。此外,随军流动气象站和在敌后的游击小组也都进行气象观测。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气象情报和天气服务上还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军用和民用气象部门组成联合气象委员会,对气象研究、服务和新仪器的研制工作进行协调,即把整个气象工作纳入军事服务的轨道上去。 1941 年 12 月 8 日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于 12 月 15 日宣布对天气情报进
行管制。华盛顿(局本部)逐日天气图及气象资料的出版工作推迟一个星期以上,报纸和其他台站都不准印制和出版天气图。所有的天气预报和天气简报的发布都推迟一个星期以上。中长期预报不再公开出版发行。并裁减了天气预报广播,因为天气预报广播有助于敌人的军事活动(例如美国海军认为美国中部偏西地区的天气预报广播有助于大西洋上德国潜水艇的活动)。但特殊风暴警报,仍由气象局广播发布。美国原有的一些私人天气预报服务公司奉命歇业,将其若干人员编入军队。为了保密起见,美国气象局在天气预报服务工作上、开展了直接无线电的密码联系,也用这种方式直接为运输重要战备物资的舰队提供天气预报。
1944 年以后,因为日本施放的气球炸弹引起美国西部森林火灾,造成重大损失。为此美国气象局开始提供每天风的预报以及危险期的预报。
此外,除了为国内军工部门提供天气预报外,还专门为西部地区的原子弹试验提供风的预报。
诺曼底登陆的气象保障结束后,美国成立了气象局和海空军气象局的联
合“天气中心”,负责提供一般性的天气预报,以克服各自独立甚至矛盾的几种天气预报的混乱状况。每个战斗部队的气象人员再按照具体需要来使用这个一般性预报。战争的最后几个月,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司令部,分发一般性天气预报和传真图片。战后,这个司令部就发展成了美国的“联合天气分析中心”(气象局、海军和空军)。英美联军 1944 年 6 月 6 日在诺曼底的登
陆,美陆军航空兵气象局,在 1942 年秋,就先后提供了许多气候报告。
战争爆发后,天气图上几乎一半地区没有气象情报。美国当时用两种办法解决:一是设法得到敌占区的气象情报。如派遣间谍人员按规定发报时间和频率,按时观测发报。这些情报人员中,有美国人,也有收买的当地人。二是研究一种方法,使预报员能预报敌占区天气,单站预报就是一例。美国空袭日本,特别是在日本投掷原子弹时,都是充分利用了军事气候学和天气预报的成果。在军事气候上,就是经过气候统计工作,确定“第二目标区”。即空袭时,当第一目标区由于预想不到的天气变化,轰炸机完不成任务时, 便立即飞向预定的第二目标区。1945 年 8 月 9 日,美国第二次在日本投掷原子弹,就是因为预报不准确,第一目标区(小仓)气象条件不行,无法目视轰炸,便改飞第二目标区长崎投弹。
日本为了满足其侵略战争的需要,中央气象台从 1938 年 4 月实行了气象要素的定量预报。1939 年初完成北半球天气图试验,并在战争中使用亚欧天气图或北太平洋天气图。研究工作集中在外国气象调查及与航空有关的能见度、气流、结冰、日出和日没时刻推算表等等。
日本还大力充实气象通讯设施,以高功率向东亚各地和海上船舶发布气象广播,同时从札幌、大孤、福冈等管区气象台开始进行局部地区的气象广播。
1941 年 12 月 8 日,日本向美国宣战,气象工作也实行军管制。气象资料作为军事秘密资料而使用密码,专门制作了密码乱数表。天气预报也不准公开登报和广播,而且只能由气象台制作,一般人随便预报天气也被视为犯法。由于苏、美和澳洲也都使用了气象密码,天气图所需的气象情报大多译不出来。因此,日寇在陆、海军气象机构中组织专人破译密码。同时在西起印度洋,南到所罗门群岛的广大地区,广设气象站。到 1942 年,日寇在长春、北京、西贡、曼谷等十多个地区设立了气象队;海军也以上海、马尼拉、新加坡等 9 地为中心建立了气象网。
气象人员的培训也抓得很紧。陆军在三重和福岛设立气象联队;海军在霞浦开设了气象学校,大量训练技术人员。并从地方台站大力吸收技术骨干, 派到我国东北、华北及朝鲜、南洋等地气象台和军队气象部门工作。
日本人供称:中日之战(1894 年甲午战争)、日俄之战(1904 年)、九·一八事变(1931 年)、七·七事变(1937 年)以及珍珠港事件,都是从日军偷袭开始的。在气象上,他们大都是抓住一个晴好天气。而到后来,则常利用坏天气,出其不意或攻或退,或空袭或登陆。例如 1942 年 6 月,由山本五十六率领的联合舰队进攻中途岛,利用了浓雾;日本从基斯卡岛撤退也是利用了翼。日本还常利用南洋特有的骤雨密云,甚至利用台风时机突然袭击。东南亚雨季是很少有战争的,但日寇根据长期预报,在雨季结束期,突然袭击了印度东北部的航空力量。
1942 年 7 月后,日本就定期发布旬、月、季度和季节预报,并定为“绝密”。
为了准确地作出作战地区和航线上的天气预报,单靠日本国内和占领区约 200 多个观测站的资料是不够的。因此,如何获得敌方最新资料,异常重要。当时,日本除了对敌方气象电报破译外,还派间谍到敌区去收集、拍发气象情报,派潜艇或飞机到敌区近海或上空收集气象情报。另外,对没有资料的地区,不得不利用周围的资料予以推定。日寇在侵略新加坡和爪哇时, 就充分利用飞机提供的天气实况,参照预先熟悉的热带天气系统和相应的日变化规律,进行天气实况服务和预报服务。侵华开始,还增编了气象野战部队,在陆上、海上执行战地气象服务。
1943 年以后,日寇开始败退,因而气象站网也迅速缩小,天气图的空白越来越多,预报贝无能为力。但是,日本军国主义越是临近末日,就越要垂死挣扎。施放气球炸弹就是其垂死挣扎的一例。
早在 194z 年秋,日本军事气象学家荒川秀俊,受海军之邀,出差南洋, 受到美机袭击,存心报复,就通过日本中央气象台台长向大本营提出气球炸弹建议。即利用定高气球,乘高空偏西风,把燃烧弹等放到美国去。当时日本军事实力尚强,官方未予理睬;到最后挣扎时就采用了。为此,进行了大量的有关气象条件的研究工作。先是海、陆军台搞,后来陆军单独搞,“动员”学生制做“风船”,使用定时装置,携带燃烧弹,顺着高空强西风二三天飘移到美国后,就掉下来。从 1944 年 11 月至 1945 年 4 月,共放气球约
9000 个。据美国统计,到达美国的至少有 287 个。
法国政府在二战中虽然采取了绥靖政策,但它的气象部门却有较好的表现。德寇攻陷法国北部之后,法国气象局得到空军司令部的同意,立刻把法国北部的各个气象站撤离到巴黎和诺曼底之间的塞纳地区。这次撤退非常狼狈,许多保密文件,特别是气象电码在慌乱撤退中落到德军手中。一些气象小分队、气象站和控空站都与法国气象局失去联系,造成很大损失。
法国气象局为了改变当时的混乱状况,采取了一些紧急措施,改变了保密系统,并把撤离出来的气象站逐渐地安置在空军驻地,让它们马上同各警报站取得联系,继续进行军事气象工作。各主要气象站和警报站,不断提供了气象情报。
1940 年 6 月 5 日,法国马奇诺防线被德寇攻破,巴黎失陷,6 月 20 日法国反动政府投降了德寇,这样德寇占了法国北部地区。据统计,当时法国本土约有气象台站 64 个,气象技术人员约 310 人,而 38 个台站被德寇占领了,
250 名气象人员被德军集中到巴黎进行控制调用,其中技术人员有 150 人。
德寇很注重气象工作。法国反动政府投降后,从 1942 年 11 月起,德军就要求法国气象局承担某些工作,后来就直接进行干涉,并限令“除被占领区外,非占领区一律不发布任何气象情报”。同年 12 月,德军企图把法国气象工作人员纳入德寇的控制下,要求法国气象局所有气象台站及其设备、人员均归属德国调用,由德国派出代表来领导管理气象工作;台站的一切活动, 包括通讯、资料使用和交换,均需德国代表批准方能进行。
1944 年 8 月 25 日,法国收复巴黎,其气象局首先开始招收和培训气象技术人员。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并把法国气象局军事化。另外指派专人与盟军最高参谋部联系,研究解决法国北部地区的观测网重新服务以及气象器材和人员培训等问题。
1944 年 9 月 15 日,在法国气象局又召开了有美国在欧洲的气象负责人、比利时气象局代表、英国空军代表、盟军远征队气象负责人、盟军和法国的
通讯负责人参加的会议。根据战争形势的需要,在会议上研究了改建法国气象局的有线网和遭到德寇破坏的通讯设备以及使用无线电报等问题。
为了解决气象人员的不足,首先招收辅助人员,并开设两所气象学校, 进行人员培训。为了解决当时的需要,还由北非气象局调来了 40 多名气象员
到法国南部地区。另外,把 20 多个军事气象流动小分队约 50 人,调到法国东部和地中悔沿岸。
截至德寇投降前夕,即 1945 年 4 月份,法国由原来的 30 个台站发展到
97 个,气象人员发展到 900 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