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诺曼底登陆的气象斗争
1944 年 6 月 6 日,美英联军从英国南部的朴次茅斯沿岸启航,渡过英吉
利海峡,在德军占领下的诺曼底海岸登陆。参加登陆的总兵力:陆军 37 个师,
连同后勤人员共 153 万多人;空军飞机 13000 架;海军舰船 5000 艘、各型登
陆舰艇 4000 艘。对于这样一次三军联合的庞大复杂的两栖作战,气象保障工作是相当重要的。
1942 年秋开始,美气象部门就向联军总部提供英吉利海峡一般性的气候
报告,到 1943 年 8 月份,完成关于法国本土内的天气情况的一般性研究材料
共有 8 大卷。到 1944 年 1—3 月,美、英联军的气象人员对上述 8 大卷气象报告进行了全面修改,并补充了最新获得的资料,最后研究了诺曼底海滩可能出现的天气条件。联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要求美国空军气象局负责提出合适的登陆日期。
为了选择登陆的具体日期,美、英联军统帅部建立了专门的气象组织, 由美国空军天气中心、英国空军天气中心和英国海军天气中心组成。这些中心由闭合电路交换机联结起来,并由 3 单位派人,共同组成预报的核心班子。
此外,还组织了一个联合委员会,由 3 个预报中心的代表和文森豪威尔的参谋部的首席气象军官、海军总司令参谋部的气象军官和盟军远征军司令部的军官组成。
到 1944 年 4 月底以后,由于登陆作战的日期将临,在三军总司令部的作战会议上,天气总是他们讨论和担心的重要题目之一。到了临战前夕,艾森豪威尔和其最重要的几个助手,亲自听取了天气预报讨论会。艾森豪威尔事后追述,在 D 日(登陆开始的日子)以前,“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问题,显然常常是天气”。
由各军兵种分别提出自己对 D 日的气象要求。概括起来就是:陆军空降部队需要多云,以遮蔽敌人轰炸机群;轰炸敌区和支援登陆作战的空军却要求晴好天气;地面部队需要多云而干燥的天气;海军需要风小、浪低。
美英统帅部的气象委员会,综合研究了这些要求,提出了 D 日前后应有的最低气象条件,并经艾森豪威尔的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预计:D 日必须
在新月或满月前一天到后二天。登陆部队夜间渡过英吉利海峡,拂晓后开始上陆。渡海时,海峡正是大风之后,风浪开始平静,在大西洋上没有吹向海峡的大风,不致出现巨大涌浪。登陆队上陆前,要有 40 分钟的晓光,以便空
军进行轰炸。在 5000 尺以下的低云不能超过 5 成,能见度至少有 3 海里。登
陆队上陆时,海水处于低潮期,地面风不大于 3 级。这就是在登陆的几天内对气象水文条件的基本要求。
由于德军也有准备,因此美英必须仔细地选择登陆地点和时间。最后根据总的作战意图,他们选定 6 月份为登陆月。至于选在 6 月那一天呢?1944
年初,曾决定 D 日在 6 月 1 日前 2—3 天到后 2—3 天之内,并定 6 月 1 日的代号为 Y 日。但根据月相,6 月只有 3—7 日或 17—21 日才合适;特别是 5、6、7 三天或 19、20、21 天更为合适。因此,到 1944 年 4 月 27 日在美英联军总司令们的会议上,确定把 D 日定为 Y+4、Y+5 和 Y+6,并在 5 月 5 日由艾森豪威尔正式确定。按照太阳日历和月相,6 月 5 日(阴历十五)是 3
天中最好的一天:早晨 6 点,可惜晓光进行一小时空军轰炸和海军炮击;规
定 6 点整在诺曼底西部滩头登陆,6 点 15 分到 6 点 30 分在东部滩头登陆; 当时的潮水位置稍越过了涨潮与退潮之间的中间点,而潮水高度足以保障登陆船只在滩头上陆;滩头海底是沙砾而非淤泥,潮水低度足以保障登陆船只越过敌岸的水中障碍物。在将敌人设置的障碍物排除后,还能争取 3 小时以上的有利潮水,以便更多的后续船只登陆。在上陆的当晚天黑前,还有一次类似的潮水,因而可使 D 日有两次有利的上陆时间。到 6 月 7 日以后,晚潮便不能在天黑前达到最高潮。而类似的条件,就只有等两周以后才有。
上述问题确定后,剩下的大问题之一,就是 6 月 5 日的天气是否符合登
陆要求?因此 4 月底以后,天气就成了统帅部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要求能在
考虑月相——潮汐的有利条件下,在天气易变的 6 月里,寻找一个短时间风
弱云少的日子。但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正好在 6 月 5 日有一个冷锋过境,
使得 6 月 5 日无法登陆。
登陆之日的天气情况很重要。因此前述的 3 个联合预报单位,从 1944
年 2 月开始,就试作 5 天的日常天气预报。但 3 个预报中心的预报常不一致, 因此,联合小组对每个预报依据,都要仔细分析研究,并用电话和各中心会商,得出结论后,向最高司令部报告。在临近登陆的日子,他们每天要举行两次天气讨论会,即晚上九点半和清晨四点半。
6 月 2 日(星期五),登陆的部队已经上船几天,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星期六,艾森豪威尔和副总司令泰德尔、参谋长史密斯、空军司令李马罗里、海军司令兰塞及陆军司令蒙哥马利听取了 3 位气象专家的报告,仍决
定按时行动。可是,黄昏时天空被乌云笼罩,风势转猛。当夜,这 6 个司令又参加了第二次气象会议,听取了冷锋气旋不像平常向北转去,而是奔向英国海峡,并且后面还有新的冷锋气旋的气象报告。显然下星期一(6 月 5 日) 无法登陆;然而这条冷锋过后,新冷锋未来之前(即星期二),虽然天气不很理想,但是仍有可能出现适合登陆的天气。6 个司令官无法决定。他们哀叹:“那是那些会议中最头痛的一次。”在 6 月 4 日凌晨四点半的天气讨论会上,又肯定了上述预报。当天早晨五点三刻,艾森豪威尔决定:“进攻至少延缓 24 小时。”
6 月 4 日,狂风怒吼一整天,使登陆舰艇上的登陆部队十分疲惫。晚上,
又下起倾盆大雨。在这万事俱备,静待天气的急迫时刻,美英统帅部及 50
万军队,心情十分焦急。如果因为天气不好失掉了 6 月初登陆的有利时机, 那么这次行动至少要推迟半月或一个月。更重要的是,几十万美英军队的行动怎么能保住半月内不泄密,不涣散斗志。在 6 月 4 日晚,戴高乐回答艾森豪威尔说:“天气的危险并不比推迟几个星期的危险更大,一再推迟就会涣散军心,也有泄露军事机密的危险。”据外国杂志报道:6 月 4 日夜,艾森豪威尔还得到当时欧美最有名的气象学家罗斯比(瑞典人)从美国传来的天气预报:6 月 5 日有风暴通过海峡,6 日有适宜登陆的天气。艾森豪威尔又从气象联合小组得到 6 月 6 日的天气预报:上午晴,夜间转阴。这种天气虽不理想,但对空运部队降落,空军轰炸以及海军观测都有利,而且还使登陆的第一个夜间的海滩可能减少被敌机轰炸。在得到这样基本可靠、且满足登陆的最低气象要求的天气预报后,艾森豪威尔在 6 月 5 日晨天气讨论会后,就下决心 D 日定为 6 月 6 日,不再变动。这个命令于四时三刻正式发出。
6 月 5 日晨,最后决定于 6 日登陆。傍晚登陆舰船离开英国海岸,向诺曼底航行。夜晚,已逐渐看出预报是对的,海峡大部地区风在减小,云底变化在 2000—4000 尺之间,云层裂开,露出了蓝天。
尽管德军也早有准备,但他们对美英联军登陆的地点、时间都判断错了, 失去警惕。还在 5 月 30 日,德军的西线总司令伦斯德向希特勒报告:没有迹
象表明进攻“迫在眉捷”。德国人认为,美英联军只有在风小于每秒 14 米,
浪低于 5 英尺,能见度大于 3 英里才能登陆。德国气象家,使用很少的资料,
也掌握了 6 月 4 日的低压风暴,而且预报得也不错。但是,6 月 4 日,德军驻巴黎的空军气象站认为:由于这次风暴影响,至少半月内美英联军不会采取行动。德军由于缺乏上游(大西洋和英国)的天气资料,又未作仔细分析, 因而没有预报出两条冷锋之间还会出现一两天利于登陆的天气。6 月 5 日晨, 就在艾森豪威尔下令要登陆的前后,德国驻法司令隆美尔元帅还根据很少的情报和巴黎空军气象站的意见,向伦斯德报告:“进犯不会立刻发生。”这样德国高级指挥部失去了警惕,许多军官休假或出差,连隆美尔自己也回德去了。
在 H 时前 6 小时,即 6 月 5 日午夜,美英就已开始空投伞兵,由于云的关系,伞兵降落分散很大,还损失了 60%的装备,许多滑翔机在不稳定的天气中摔了下来。天刚破晓,海军开始炮击,在 H 时前 30 分钟,大批飞机出动轰炸滩头,H 时(6 时 30 分),在 110 公里宽的 5 个登陆点,登陆部队上了陆。由于德军失去警惕,因此登陆未遭到德军有组织的反击。当美英联军登陆时,天气实况和预报相符,这天的天气是可以登陆,但不理想。天气情况使有些滩头登陆出现危险的情况。海浪高达 4 英尺,有些登陆舰沉没,有的落后,有的被迫返回;德国人在滩头设置的障碍物被海浪浮起来,对登陆兵力的上陆造成一定的困难。英国报纸曾登载:登陆初期,由于天气不大利于海、陆、空联合作战,使战斗力的充分发挥受到影响。但是,登陆终于成功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气象战的研究与实践又有了新的发展。比如,1966 年,美军将人工降雨技术应用于越南战争,企图以此造成不利于越南人民军的天气条件,破坏交通,为部队调动和物资输送造成困难。人工降雨作业秘密进行长达 7 年之久,前后分为试验和作业两个阶段。试验阶段被称为“鼓
眼睛计划”,于 1966 年在老挝进行;作业阶段于 1967 年 3 月至 1972 年 7 月每年雨季在老挝、越南和柬埔寨交界的狭长地带内进行。作业方式主要是
利用气象侦察飞机 WC—130E 和侦察飞机 RF—4C 在作业地区向积云发射装有碘化银或碘化铅的烟弹。烟弹在下落过程中被点燃,产生人工晶核,以达到催云至雨的目的。为了能对作业效果作出评估,美军除了试验阶段搜集了常规气象观测、雷达观测、卫星探测资料,以及卫星、飞机侦察、摄影等与试验有关的技术资料外,在作业阶段还沿丛林小道设置了一些遥感设备,以监测越南地面部队的运动。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报刊上不时出现“气象武器”、“气象战”等概念。美军在越南战场上实施人工降雨作业被认为是开创了进行“气象战”的先例,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美国、前苏联等国家,在战后一方面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在军事上应用的试验研究,另一方面又进行一系列外交活动, 呼吁禁止为军事目的和其他与保障国际安全、人类健康和幸福不相容的目的而进行人工影响环境,包括人工影响天气和气候的试验研究。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看,对大气施加人工影响,使天气和气候按人的主观愿望发生转变,其影响范围毕竟是局部的,效果也是有限的。到 20 世纪末为止,在世界范围内,“气象战”的实践还不是很多。人们在讨论“气象武器”问题时,强调指出它具有局限性的特征。这一方面是由于对大气变化过程认识上的局限性,使人们对未来天气尚不能作出十分准确的预报;人工影响天气所造成的后果与自然发生的异常天气变化混在一起,使前者被后者所掩盖而难以检验,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工影响天气的效果具有有限性。在某时、某地对天气所施加的人工影响,其效果往往在人工影响以后几小时、几天,才在目标区以外很远的地区表现出来。因此,人们更加难以辨认这种后果与人工影响作业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得秘密使用气象武器的一方很容易逃避国际监督,而使另一方受害于不知不觉之中。但从发展的观点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人工影响天气为主要特征的气象战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不断得以提高。